蔣文龍主編 /《鄉村尋根》桐鄉洲泉五村:水鄉復活 再現“江南好”
導語
《鄉村尋根:浙江鄉村品牌案例精選》一書由蔣文龍會長主編,李駿、莊慶超副主編。本書從永安村、東坪村、徑山茶、白楊村等十個鮮活案例出發,展現了浙江鄉村依托各自產業、文脈等資源,進行品牌化建設的歷程和成果,探討了浙江鄉村品牌化發展的路徑。同時,書中對十大案例深度剖析,指出了鄉村品牌化進程中所面臨的問題,強調加強品牌定位、深入文化挖掘與活化、進行系統規劃等方面的重要性,為鄉村品牌建設提供了思路與方法,助力鄉村實現可持續發展與共同富裕。
圖片來源:“文明桐鄉”公眾號
桐鄉洲泉五村:
水鄉復活 再現“江南好”
如果限定一個詞來描繪浙江的美麗與韻味,非“江南水鄉”四字莫屬。嘉興桐鄉市的洲泉鎮,就是這樣一個縮影:逐水而居,一條長虹大溪穿鎮而過,北端與蘇杭運河相連,一路蜿蜒向南,直入京杭大運河。歷史上,這里曾是重要的漕運水道,南北商船熙攘如織,真謂一灣碧水澤被兩岸,物阜民豐。
然而,盛極而衰。地處三市接壤地的洲泉鎮,當年的區位優勢反倒成了偏狹之境,由于接受不到工商業經濟的輻射,這里的農村開始慢慢凋萎,經濟活力逐漸不復當年繁華。水鄉依舊,槳聲漸逝,當何去何從?
最近十年,洲泉鎮持續投入資金改善鄉村面貌,江南水鄉韻味回來了,但美麗水鄉如何變成美麗經濟?2022年,該鎮創新性地推出了“漾舟湘溪·水映洲泉”品牌,變過去的單兵作戰為抱團發展,將長虹大溪沿線的馬鳴村、眾安村、義馬村、湘溪村、夜明村有機串聯,形成水上美麗鄉村精品線。
“漾舟湘溪·水映洲泉”概念圖
新的篇章由此啟幕。蠶桑文化、濕地文化、鄉賢文化、古橋文化等水鄉文化開始熠熠生輝,并且與水鄉漁業、智慧牧業與種植業等產業形成互動,珠聯璧合帶動鄉村經營。如何合力打IP?且看——
建設:鄉村面貌煥然一新
洲泉鎮共有19個行政村,按地理位置劃分為三個片區,即東片、中部和西片。西部接壤杭州、湖州,相對于桐鄉市區屬于偏遠區域,農村發展相對薄弱。這樣的劃分,起初更多緣于便于管理。
西片區,有多窮?馬鳴村黨委書記談文洪介紹,十幾年前,村集體收入每年只有20多萬元,曾連續三次被評為“薄弱村”,村里村外都是泥路,一到下雨天,路上溝溝坎坎沒法下腳走路。聽數字,20多萬元似乎不算差,但在嘉興一帶,已算倒數墊底了。
圖片來源“趣村游”
馬鳴村村干部聞勤峰回憶,即便不是下雨天,村里的觀感也很差,不少農戶房前屋后亂堆亂放,垃圾遍地更是毫不夸張。因為家家戶戶家養豬,污水橫流、臭氣熏天,當時鄉村真沒有留戀的地方,很多年輕人跳出“農門”后,再也不想回來。
另一頭的眾安村也大致如此,魚塘里的水,又黑又臭,村莊環境著實差,不要說外來游客,就是本村人也想著法子往外跑。
2012年,轉機來到。政府投入大量財力物力,改善通組道路,配套亮化、綠化等一系列建設工程,讓西片區的村莊面貌得以改頭換面。但真正質的飛躍出現2015年,這一年,五個村被列入美麗鄉村建設;翌年,馬鳴村還被列入歷史文化重點村。
在建設過程中,黨建統領起到了關鍵作用。農村事務繁雜,工程建設往往會牽扯各家各戶,需要協調溝通的地方特別多,因此,黨員干部的主心骨作用十分重要。說到鄉村建設,義馬村村民朱娟芬豎起大拇指,“就拿土地說,這是農民的命根子,光做通每一戶的思想工作就很不容易了。”
如今,經過美麗鄉村建設后,西片五個村煥然一新。泥濘路換成了水泥路、瀝青路,有的還別出心裁鋪上了石板路,讓整個風格更加協調;廢棄的魚塘上或種滿了荷花,或經過修整,變身桑基魚塘,游客還能認養魚苗,體驗養魚樂趣;荒草地變身共享菜園和未來營地,既裝點了風景,又是一塊絕佳的生產用地,還節省了成本。最關鍵的是,“五水共治”后,畜牧業轉型升級,關停了散養戶,讓村莊得以根本性改變。
以馬鳴村為例,該村從昔日默默無聞的鄉村,蝶變為綠水環繞的美好家園,獲得了“2018中國最美村鎮”“浙江省十大最美鄉村”“浙江省美麗宜居示范村”“浙江省生態文化基地”“浙江省休閑旅游示范村”等榮譽稱號。走進這個小小村莊,就能感受到桐鄉鄉村的巨大變遷。
馬鳴村
后來,西片區建設利好不斷。“漾舟湘溪·水映洲泉”水上美麗鄉村精品線的申報打造,再一次將五個村的美推向“更高潮”。
馬鳴村是一個千年古村,也是嘉興首批省級歷史文化重點村,屬于典型的江南水鄉,蜿蜒彎曲的河道縱橫其間,座座古橋架于河上。“煙火馬鳴”“上善眾安”作為“漾舟湘溪·水映洲泉”水上美麗鄉村精品線中的兩個重要節點,再次迎來新機遇。如今的馬鳴村,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
馬鳴村有一條始建于唐宋的老街,老街不長,至今仍保留著明清時的建筑。老街很窄,只能步行,宛若一只麻雀,“五臟俱全”,理發店、肉鋪、雜貨店、五金店等應有盡有。修舊如舊,整飭后的老街不失古老意韻,又兼具現代的清潔亮麗。
難能可貴的是,在建設中,文化的痕跡馬鳴老廟、將軍湖、電影博物館、對臺戲等具有馬鳴文化底色的景觀受到重點建設開發,既可供游客游覽江南水鄉勝景,也可供游人寄托精神信仰,還可以一覽當地的傳統民俗與浙江電影史。
圖片來源“桐鄉市洲泉鎮人民政府”
在眾安村,有一個“金牛潭書院”,創辦人為該村鄉賢呂燮強。他是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浙江省書協刻字委員會副主任,書院內里面掛滿了書畫與篆刻作品。此前,這里是村里的小學,重新亮相后,成了本土文化的“博物館”。每到周末,書院人氣走旺。有時,呂燮強會親自教授書法、篆刻,還會請來各地名師前來教學。
金牛潭書院 圖片來源“文明桐鄉”
對于眾安村民和游客來說,在這里,有了書畫基底,聞到最多的是水墨味,還有中藥香味兒。去年,該村書院附近新建了一個善醫堂和“江南名醫呂明經紀念館”。每月逢“六”的日子,本村籍的骨科醫生涂文華都會到善醫堂為群眾義診。
眾安村步步是景,仍然有著更高追求,打告一個有內涵的村——因此,除了“金牛潭書院”,村里還打造了金牛潭未來營地、眾安里,圍繞“一老一小”,建設低碳、健康、文化三大重點場景。比如健康場景,充滿智慧感,村民可足不出村,與名醫線上面診,還能預約體檢。
通覽五村,短短十余年時間,不僅鄉村面貌煥然一新,還能將鐫刻在骨子里的內在特質保留再提升,散發出新的生命力。
文化:厚植地方文化底蘊
若要細究骨子里的特質是什么,答案恐怕有很多。但唯一不可剝離的只有“文化”。
自美麗鄉村建設以來,美麗的顏值不再是稀罕物,但想美得出眾卻不是那么容易。在2022年嘉興全市美麗鄉村精品線建設的評比中,“漾舟湘溪 水映洲泉”以最高分攬獲優勝獎。何以拔得頭籌?西片五村給出的方案是:以文載道。
圖片來源“品水映州泉”
馬鳴村的淵源有多種說法,其中之一便藏在馬鳴老廟里。該廟始建于唐朝,傳說清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時候,路過斜對面的一座轎馬橋時,所騎之馬對著河對岸叫了三聲。他當時非常興奮,便提筆寫下了“馬鳴老廟”幾個大字。所在的村也因廟名而得名,喚作“馬鳴村”。
另一個傳說則與蠶神馬鳴王菩薩有關,由此也可見這一帶深厚的蠶桑文化。每年清明節期間,蠶農用農船將馬鳴王菩薩迎至洲泉鎮附近的河港上進行祭拜,祈求蠶神保佑養蠶豐收。各地蠶農紛紛出動搖快船、絞絲船、拜香船、打拳船、臺閣船、龍燈船、高桿船等,進行水上表演。
提起水上表演,不得不提“將軍湖”上的高桿船技表演。老街旁有一處寬闊水域,相傳,唐乾符五年,將軍裴璩和蔣都尉在平復黃巢叛軍時,曾牽戰馬飲水于此,是以名為將軍湖。它的主要表演形式是,清明時節,師傅穿上一件白色的衣服爬上竹竿,模仿成蠶寶寶在上面吐絲作繭。因為清明一過,這里養蠶便開始了,寓意百姓豐收。如今,這一技藝已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可以說,蠶桑文化是西片區五村的精髓,但如何在水上精品線中濃縮并呈現,殊為不易。洲泉鎮副鎮長周超群說:“洲泉鎮里準備打造義馬織造局項目,結合制絲工藝和絲織品展示,讓制絲的歷史定格。”在義馬絲廠沿河的外墻上,繪滿了養蠶的十多道工序,廠房里機器保存完整,這里即將迎來一場蛻變。
高桿船技表演中模擬蠶寶寶吐絲作繭的動作圖片來源“桐鄉發布”
桑基魚塘,水里養魚,塘基種桑。在水鄉嘉興平原,蠶桑文化的另一面是濕地文化。桐鄉白蕩漾省級濕地公園位于洲泉鎮與大麻鎮之間,主要包括白蕩漾(桐鄉第一大漾)、桑柴湖漾和三洞環橋港等河流湖漾。
洲泉濕地文化資源豐富,底蘊深厚,主要有堰、壩、碼頭、橋亭、石刻等濕地相關物質文化遺存,以及眾多與濕地相關的生產生活、娛樂信仰、詩詞古賦等濕地非物質文化。現在,桐鄉市正通過加快濕地公園、文化園、濕地科普宣教基地、濕地文化宣傳長廊等建設,開發富含桐鄉濕地文化特色的文化產品,并通過舉辦濕地文化節,推進濕地特色文化旅游。
有水的地方就有橋。洲泉現存古石橋44座,沿著這條水上美麗鄉村精品線,有聚寶橋、浪橋、中塘橋、萬年橋、淳安橋等古橋。淳安橋有“一橋跨三府”的美譽,但它們中,就數聚寶橋名氣最大,它是桐鄉境內唯一一座大型三孔石拱橋,因三洞環橋美名而享譽四方。
三洞環橋
元寶橋 圖片來源“桐鄉地方文化”
豐滿的水草也帶動了漁業、牧業文化的盛行。在將軍湖附近的水面上,至今仍保留著“守漁鋪”的茅草小屋,以前專門有人住在這水上小屋,一邊看魚,一邊為行經此處的船只開閘。如今,湘溪羅氏沼蝦,華騰“云”上養豬,都是地方漁牧業的金名片,在浙江占據重要地位。
來到馬鳴之前,沒人會把這跟電影文化聯系在一起。在馬鳴村的老廟旁,有一家光影故事館,講述了馬鳴村四代電影放映人的故事和浙江省第一部電影的由來。走進這個由舊農房改造而來的光影故事館,一張張電影膠片、一臺臺放映機,展示了“四代電影人”60多年的初心和傳承。數十臺不同年限的電影放映機,帶領不同年齡層的人回到自己的童年時光。
馬鳴村省級鄉村博物館——光影故事館圖片來源“文明桐鄉”
“新中國成立后,浙江省第一部電影《人小志大》就誕生于桐鄉。”第三代電影放映人朱生榮講述,洲泉電影氛圍濃厚,半個多世紀以來,他和王志華、朱文炳、朱強三人師徒相傳,利用一臺放映機,幾盤膠帶、一面白墻,走街串巷,為當地群眾放映電影。現在,人手一個手機,但懷念舊時光,向往電影文化,光影故事館不可替代。
圖片來源“文明桐鄉”
另外,鄉賢是推動家鄉文化傳承發展的不可或缺的力量。洲泉鎮搭好唱臺,匯聚鄉賢力量,挖掘本地文化,講好洲泉故事。
古賢祇園書社與詩詞楹聯協會、馬鳴老街文學社等鄉賢文化團體一道,牽頭出版了《馬鳴地名故事》《水韻洲泉》《南莊史略》《馬鳴村紀略》等書籍,記載鎮村歷史文化、鄉風民俗。其中《馬鳴地名故事》的面世,一定程度上填補了洲泉乃至桐鄉村一級地名文化的空白,對研究馬鳴的經濟、文化、風俗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鄉賢沈震方用洪亮的“三跳”之聲,把傳統文化正能量帶進千家萬戶,在“水映洲泉”撐起文化傳承新高度。
圖片來源“浙江文化產業”
圖片來源“馬鳴老街文學社”
品牌:五村合璧打造水鄉IP
步入馬鳴驛,迎面而來的是一個憨態可掬、俏皮可愛的卡通形象——水墩墩,跟北京冬奧會吉祥物冰墩墩有幾分相似,卻也十分契合水鄉的神韻,這是洲泉打造的首個卡通形象IP。萬事開頭難,水墩墩的推出,意味著“漾舟湘溪 水映洲泉”品牌化走出了不容易的第一步。
而在走出這一步之前,是對“漾舟湘溪 水映洲泉”八字徹夜難眠的推敲與思索,處處充滿思維碰撞的火花。去年四月,正是桃紅柳綠時,洲泉鎮農業經濟服務中心(簡稱“農經中心”)的小伙伴們接到了美麗鄉村精品線建設的通知,心中又喜又愁。喜的是,經過多年建設,西片區的諸多鄉村舊貌換新顏,村美景明,正是掀開紅蓋頭一展芳容的時候;愁的是,近些年,各地都在推動美麗鄉村建設,同質化問題突出,洲泉如何別具一格、脫穎而出。
洲泉因水得名,素有“洲團千市集、水繞一錢清”之美譽,水元素天然成為洲泉最大的IP。想到這里,農經中心有了水上精品線的輪廓,但離它真正成形,仍有不少距離,需要探討的內容還有很多。比如水上精品線如何體現水鄉特色?如何做得豐富不單調?如何形成品牌化效應?都是大家討論的焦點。
眾安村“金牛潭書院”
對農經中心的負責人來說,考慮到項目是精品線建設,就不是一村一點的單兵作戰,而是連點成線,整體化打造。但,點如何選取,線又該如何串聯?通過多次調研,洲泉鎮最后在西片區選擇地理相接、文化相近、資源互補,同時具備攜手合作意愿的五個村,通過各村黨組織的帶頭與連接作用,組團打造有別于它地的水鄉IP。
在周超群看來,洲泉鎮不少鄉村都有各自看點,但一個村能有多大,若腳步快些,半個小時就足以逛完。人留不下來,鄉村經營就無從談起,品牌的黏性也難以達成。要變“流量”為“留量”,就要抱團發展,滿足吃住游樂購等多元化消費需求。從形態來說,西片區這五個村不僅水路相通,都別具特色,不會有重復觀感,相互配合起來容易形成群聚效應。
義馬村 葫蘆島 圖片來源“品水映洲泉”
馬鳴村黨委書記談文洪表達了類似的看法:“如果是僅有我們一個村去打品牌,即便再響亮,看頭也有限,而五個村都拿出自己的亮點與特色就不一樣了,可看可玩的項目多了,游客就愿意留下來消費,形成流量共享的局面,對各村都好。農村做文旅,獨角戲是唱不好的。”
但是在確定抱團打造“漾舟湘溪 水映洲泉”水鄉IP后,又出現了新的問題:要不要打造一條水路旅游線?從地理空間來看,盡管五個村都是沿河而居,但陸路照樣四通八達,額外建造一條水路交通線有沒有必要?是不是存在浪費現象?
經過再三論證分析,盡管投入游船會是一筆不小開銷,但是這是一個絕佳的收費體驗項目。鄉村是一個開放空間,很難收費,也不宜收費。但乘船收費不同,游客從心理上更易接受,也可以從水路上充分體驗水鄉文化。
更為關鍵的是,江南水鄉,以舟代步,以舟為家,沒有舟船的水元素如同沒有靈魂。并且,10.3公里水道穿針引線,將散落在杭嘉湖三角地帶的五個村串珠成鏈,形成有辨識度的水鄉IP,能達到這一境地的交通工具非舟楫不可。現在,乘船游五村已成為“漾舟湘溪 水映洲泉”IP最重要的體現和最受歡迎的方式之一。
眾安村 · 野林灘金島 圖片來源“品水映洲泉”
定位水與舟雙元素的“漾舟湘溪 水映洲泉”品牌落子成局,圍繞它的品牌化活動紛至沓來。
今年5月20日,馬鳴村桃花島上來了一場關于愛情的雙向奔赴。12名新郎官披紅戴花,在島上整裝待發。而數公里之外的眾安村花溪疊翠,新娘子鳳冠霞帔,站在船頭翹首以盼心上人的到來。齊鳴的禮炮聲中,新郎們跨上花船,迫不及待踏上迎接心上人的路途。而長虹大溪那頭眾安村碼頭,新娘們青絲輕挽,浪漫登船。這場關于愛情的雙向奔赴,是基于“漾舟湘溪 水映洲泉”主題IP之上精心打造的宋韻水上婚禮。
一個月之后,在馬鳴驛舉行的浙江省“蠶·絲”文化剪紙藝術展,將剪紙藝術與洲泉蠶桑文化融合,高桿船技,焚香、點茶、掛畫、插花,宋代文人的“四般閑事”……一幅幅意態鮮活、栩栩如生的剪紙作品躍然紙上,展現了風雅桐鄉的蠶桑文化之美。而這些融入“水映洲泉”文化印記的剪紙作品,又衍生出了地毯、絲巾、眼罩等文創產品,讓“漾舟湘溪 水映洲泉”品牌之路越走越寬。
浙江省“蠶·絲”文化剪紙藝術展圖片來源“桐鄉發布”
據了解,自“漾舟湘溪 水映洲泉”水上精品線建成以來,各項主題活動不斷,品牌影響力如同潮汐般不斷奔涌擴散。春節、元宵、端午等傳統節日,以“漾舟湘溪 水映洲泉”為主題的龍舟賽,總能吸引大批市內市外的游客前來駐足觀看,體驗洲泉水鄉文化,感受鄉村的美麗與活力。到了六七月份,荷花盛開之時,自發的、團體組織的荷花寫生、拍攝活動接連不斷,精彩紛呈,進一步促進了“漾舟湘溪 水映洲泉”品牌的視覺傳播。
現在,走進洲泉西片五村,不再只有水墩墩開門揖客,各類IP形象逐步鋪陳開來,咖啡、剪紙、伴手禮、宣傳冊處處都有“漾舟湘溪 水映洲泉”的烙印,桃花島上“漾舟湘溪 水映洲泉”的景觀小品無不是述說著洲泉西片美的精髓。
難能可貴的是,因為有了明確的定位,在主辦活動時,不再是東一榔頭西一錘子,也不再是各唱各的戲,從而給游客和消費者帶來模糊印象,現在所有的活動設計都圍繞品牌來,彼此之間形成互動,品牌讓各個活動具備靈魂,活動讓品牌更具體驗感和形象感。
經營:鄉村發展有了活路
品牌響了,更多的人慕名來了,馬鳴老街也活了。
建英是個老手藝人,在老街上開了一家蠶絲坊,做了30年的蠶絲被,一直堅持手工制作。雖然,建英的手藝好,貨真又價實,奈何酒香也怕巷子深,以前,只有周邊村民來購買,銷路自然窄。兩年前,建英趕時髦,玩起了抖音直播,南來北往的游客成為了首批“外來客”和粉絲。
圖片來源“桐鄉發布”
現在,建英面對鏡頭,絲毫不怵,擁有2年“播齡”的她,完全沒了最初的生澀。“親們,我可以保證所有蠶絲被都是我同姐妹們親手做的,都是純手工的,喜歡的趕緊下單。”建英一邊張羅,一邊帶著三名大姐,將一個個蠶絲帽兜,快速拉扯成薄如蟬翼的絲網,層層堆疊之后,雪白的蠶絲被悄然成形。開播兩年,這家只有二十幾個平方大小的老店年銷售額已過百萬元。
夜幕降臨,馬鳴老街開始打烊,但村莊并沒有因此變得寂寥,反而更顯熱鬧。老街之外,華燈初上,水道兩岸變得明亮璀璨,漸漸地,勞碌了一天的村民們和附近的游客們聚攏在茶莊里,開始放聲歌唱。說是茶莊,更像是城市里的KTV,形式上卻更簡單,一盤瓜子,一杯清茶,幾首小曲,就是它的業態。
村民小談說:“馬鳴人喜歡唱歌,以前在家里唱,比較孤單,音響也不太好。現在,來到茶莊式的KTV,一人10元的茶水費也不貴,大家一起唱唱歌、聊聊天,既能消磨時光,又能增進鄰里關系,挺好的。”
圖片來源“文明桐鄉”
茶莊式KTV規模不大,但它一頭連著群眾的文化娛樂,另一頭連著經營者的口袋,未來,它還是集體經濟收入的一部分,因為這些場所大多為村集體所有,目前作為試行階段尚未收取租金。
游客越來越多,餐飲店最能感受到冷暖。沈笑容在蠶花樓旁邊開了的一家土菜館,生意火爆,每到節假日更是忙得不可開交,需要額外找幫工。沈笑容坦言,做餐飲的都很辛苦,但是有錢賺吃點苦心里也是樂呵的。不過,7年前她沒有這樣的好心境。之前,她曾在洲泉鎮上開飯店,刨去房租費用,辛辛苦苦一年下來剩不下幾個錢,正當她堅持不下去的時候,談文洪書記建議她回家試試。
這一試讓她發現了新世界。來村里走一走看一看的人還真不少,盡管一開始,并沒有鎮上餐館周邊的人流量大,但村里有村里的優勢,最直接的就是自家房子不用付房租,省下來的都是利潤。去年,“漾舟湘溪 水映洲泉”水上美麗鄉村精品線的推出,又帶火了這里的鄉村旅游,水漲船高,生意越來越好。
同樣是做餐飲,朱亞杰對生于斯長于斯的江南水鄉有著獨特的情懷,“漾舟湘溪 水映洲泉”品牌打響后,出于興趣愛好,去年他在洲泉鎮上開了一家咖啡店,取名“洲映咖啡”。咖啡店落成后,朱亞杰在咖啡取名與包裝上費盡了心思,紛紛推出蠶絲之鄉、東田物華、馬鳴清荷等頗具洲泉人文景觀氣息的咖啡。設計上,高桿船技、村景手繪等元素比比皆是,滿滿的洲泉味道。
洲映咖啡 圖片來源“桐鄉發布”
今年,“洲映咖啡”增加了馬鳴驛配送點,游客只需網上點單,十多分鐘便可送至手中。現在,隨著“漾舟湘溪 水映洲泉”IP聲譽日隆,馬鳴驛對咖啡的需求越來越大,朱亞杰考慮,在此再新增一個分店,實際上,這里的硬件設施齊備,只需安排人員進場便可。
“漾舟湘溪 水映洲泉”IP的唱響,在經營上活躍了民營店鋪的同時,鎮、村方面也已展開頂層設計,規劃著未來的產業發展。
今年5月,桐鄉市湘源文旅發展有限公司成立,前述5個行政村全部成為該公司的股東,不僅每年享受到投資額10%的保底收益,還可以根據實際經營收益分紅。目前,該公司已著手運營水上交通線、馬鳴驛綜合服務中心等多個項目,被寄予厚望的蠶花樓也已結頂。
蠶花樓就矗立在馬鳴驛前,它以蠶絲產業為核心,建筑共7層,1樓是交易市場、2樓是展示館、3樓是蠶絲被制作專區、4樓是蠶桑文化餐廳,5至7樓是蠶桑主題民宿。不久之后,這幢蠶花樓將成為“致富樓”,帶動村民銷售蠶絲等產品,實現村民在家門口就業,還帶增加村集體收入。對此,談文洪滿懷信心:“經過這些年的發展,去年,村集體收入已經增加到130萬元,不久,蠶花樓將竣工投入使用,可望為村集體經濟帶來大幅增長。”
當然,公司成立簡單,關鍵如何運營。目前,鎮政府的“行政色彩”很濃重,而面對如此復雜、如此系統的“運營事業”,顯然需要更強大的專業力量。就目前而言,“漾舟湘溪 水映洲泉”仍停留在IP階段,有眾多環節要補齊。比如:符號系統的統一設計,核心價值的梳理確定,品牌活動的細致安排,以及項目招引等等。但無論如此,這把火已經點燃了。
義馬村黨委書記沈建會如今就雄心勃勃。論文化積淀,義馬村可能稍遜馬鳴村,但論人口、土地資源、產業基礎,義馬村都有優勢,特別是區位上,離正在建設的高速公路服務區僅有800米距離,只要運營得當,那是源源不斷的流量入口。為將優勢化為經營攻勢,沈建會和村班子集體決定:從農文旅著手,建設130畝共富大棚和400畝標準地,計劃與高速公路服務區建立快速通道,以農業觀光采摘游的方式推銷農產品。
在沈建會看來,義馬村周邊是500畝飲用水源地,是生態高地,在這樣的環境下種植出來的果蔬也是高品質的農產品,經得起游客的挑剔。對于游客來說,以往在服務區消費,多為填飽肚子,來去匆匆,感受不太好,日后,從高速公路服務區直到田間地頭,會有不一樣的體驗。
對于義馬村來說,共富大棚的打造,原來1000元/畝租金的農用地將溢價到4000元/畝以上,給村集體帶來可觀的收入,并且,村里還拿出20%股份預留給低收入農戶,年保底收益也在20%以上。
義馬村共富大棚 圖片來源“桐鄉發布”
另外,該村還致力于打造未來營地、玫瑰基地、高空棧道等項目,讓農村游不再是匆匆一瞥,以好看、好玩的沉浸式體驗帶動鄉村經營。
在洲泉鎮黨委書記俞國斌看來,打造美麗鄉村精品線,既要把美景串珠成鏈,還要學會順勢而為,讓百姓收獲看得見、摸得著的幸福感。
穿行于洲泉西片五村,聽到有關于鄉村經營項目的好消息不斷,“漾舟湘溪 水映洲泉”水上美麗鄉村精品線,正逐步轉化為帶動產業發展的水上黃金線。
作者 朱海洋 毛華敏 楊博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