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公用品牌探索之旅(45)▏“農事節慶”的現代表達
導語
正如所有新生事物一樣,區域公用品牌發展之路蜿蜒曲折。從理論空白的填補,到落地團隊的組建,從不被認可,到寫入中央一號文件之中,探索者的篤定前行,終為中國農業、鄉村的品牌化發展引出一條寬闊大道。
本書集結了蔣文龍會長20多年來的見聞和思考,其中不乏極具參考意義的經驗總結,透過他平實而洞見的文字,我們將一窺區域公用品牌的過去、現在,以及可以期待的將來。
“在區域公用品牌傳播與運營大背景下,如何將農事節慶進行更加現代化、時尚化的呈現,如何與電商直播等手段相結合,如何更加節儉有效,有利于品牌資產的沉淀?成為日趨專業的課題。”
“農事節慶”的現代表達
傳播僅僅是傳播嗎?隨著電商直播的興起,人們對傳播的思考進入到新的層面。
輿論生態在變,媒體格局在變,傳播方式和手段也在變,唯一不變的,是對傳播效果的不懈追求。
“農事節慶”作為最常見的一種傳播方式,自農業進入市場化發展軌道以來,就逐步得到地方政府的青睞。盡管有關這方面的研究,至今在農業領域以及傳播領域仍然十分缺乏,但圍繞產業核心,從國家層面到鄉村層面的實踐卻十分普遍。實踐已經遠遠超越理論,走到了前面。
今年7月20日,嵊情家味·華堂花月夜農文旅系列活動現場
所謂農事節慶指的是以區域特色農業資源為依托周期性,不間斷舉辦,帶有一定娛樂性和休閑體驗性的,以傳播農業文化、打造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為目的的一種集聚儀式。
在區域公用品牌傳播與運營大背景下, 如何將農事節慶進行更加現代化、時尚化的呈現,如何與電商直播等手段相結合,如何更加節儉有效,有利于品牌資產的沉淀?成為日趨專業的課題。
最常見、最有效的傳播方法
傳播方式有很多,包括了廣告傳播、媒體傳播、口碑傳播、旅游渠道傳播、銷售渠道傳播。
但盡管傳播方式多種多樣,而且每一種傳播都有其優勢,無可爭辯的是,地方政府最能接受,也是當下最為常見、最為有效的方式,莫過于農事節慶。圍繞著主導產業,地方上大多有相應的農事節慶,如開漁節、茶文化節、西瓜節、桃花節、櫻花節、枇杷節、柑橘節等等,與之對應。可見農事節慶被越來越多地應用到品牌建設之中。
農事節慶為何受到如此青睞?從專業角度解析,是因為主動構建了一個無競爭的主題化傳播場景。眼球經濟時代,我們可以發現,人人都在做內容。因此,我們已經無可避免地陷入注意力碎片化怪圈。哪怕你在新聞平臺或者游戲平臺上投放了廣告,其關注率和轉化率也相當之低。因為受眾的注意力毫無疑問會更多地被新聞或者游戲擄走。
這個分析也就能夠解析“分眾”為何如此之火。在電梯廣告剛剛問世之時,許多人對這種廣告載體不以為然,但實際上其效果卻出人意料。因為那是一個無競爭的空間:電梯內沒有信號覆蓋,因此,人們只能將注意力從手機轉移到電梯廣告,這就大大增加了廣告傳播的到達率。從“分眾”的成功,我們也可以看到:廣告傳播載體的好壞,并不取決于其是否“高大上”。就此而言,農事節慶與“分眾”有異曲同工之妙。
標準版的中國式農事節慶、農產品推介會場面。在行政主導下,如何強化體驗感,如何呈現品牌調性,如何鏈接消費需求,是亟待解決的普遍性問題。
從通俗的、現實的角度看,農事節慶之所以普遍受到歡迎,主要基于以下幾點:
一是內容主題化。圍繞產業舉辦節慶活動,盡管內容豐富、形式多樣,但對象指向清晰;
二是形式封閉性。作為一個專題活動,便于各部門集中精力,排除干擾,以節慶為核心進行運轉;
三是資源整合。在特定時間里,動員整合全區域力量,包括人力、物力、財力,可以確保活動的成功。
事實證明,形成全國性產業高地的必備條件是:一個區域公用品牌 + 一個持續舉辦的節慶活動 + 一個輻射全國的產地市場。許多地方政府也正是在農事節慶中嘗到甜頭,一屆接著一屆辦,出現了節慶品牌化的趨勢:
洛陽牡丹文化節已經舉辦 37 屆;
平谷大桃即將在 2020 年舉辦第 22 屆桃花節;
中國(象山)開漁節也已經舉辦了 22 屆……
這些節慶確實在地方形象的提升、區域公用品牌的傳播、產品的營銷等發面作出了重要貢獻。我們的關注與研究也發現了規律:每個馳名的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其背后往往有一個持續舉辦的、具有一定規模和影響力的農事節慶在做有力支撐。
今年5月24日,2024椰城香見·海口火山荔枝夏日市集活動現場
2011 年,舉辦“首屆中國農產品品牌大會”期間,我們曾對全國農事節慶影響力進行評價,并舉辦“農事節慶論壇”。該評價模型由五大一級指標:區域經濟、品牌傳播、區域資源、區域形象和品牌發展影響力,以及十多個二級指標構成。長期的關注、跟蹤、研究,讓我們感到,農事節慶魅力無窮,但農事節慶亟待提升。
農事節慶問題多多
盡管農事節慶所作出的貢獻有目共睹,也盡管各地舉辦的農事節慶與日俱增,但一個比較共性的問題是,許多地方對舉辦農事節慶的目的并不那么清晰,而停留在圖熱鬧博眼球,或者你有我也得有的跟風,有的地方則為了完成領導交代的任務,把辦節作為最終目的。
舉辦農事節慶目的究竟何在?這個問題沒有從根本上想清楚,辦節將失去動力,效果也將大打折扣。在品牌化作為現代農業發展核心引擎這一認識已經成為共識的當下,本人認為,毋庸置疑的是,農事節慶只能作為區域公用品牌創建的一個有效抓手,來進行定位推動。農事節慶的價值在于整合各方資源,將目標集中對準品牌,最終將所形成的影響力注入區域公用品牌。
農事節慶本身當然也有可能成為品牌,但這一品牌只有通過區域公用品牌,才能在現代農業發展中找到定位、發揮作用。那種離開了產業發展,離開了區域公用品牌建設,而獨立存在的節慶,其命運必定難以久長。
盤點農事節慶我們發現,問題確實多多:
1. 缺乏頂層設計,傳播失去方向。
盡管看上去熱鬧非凡,有大型祭祀,有高層領導出席,動輒花費數百萬,但再大的投入、再多的傳播,也只能增加品牌知名度,對品牌資產的積累作用和意義并不大。
背后的邏輯軌跡是:由于沒有進行品牌頂層設計,以致每個領導從各自理解的角度,各執一詞,不能形成合力。書記和縣長對品牌的理解并不一致,即使是同一個領導,今年和明年的說法,在北京和上海推介會上的講話都有不同,最終造成消費者對品牌印象的模糊和混亂。不僅無益于品牌提升,甚至有礙于品牌發展。
2. 行政主導,缺乏主體參與。
中國政府是強勢政府,手中掌握著大量的資源。但政府的行政意志與市場取向之間往往存在較大距離。現實情況是,因為節慶由政府掏錢,由部門執行,因此往往從行政角度出發,首先讓領導點頭滿意。而恰恰忽視了節慶活動的本質和初心,是為了推動產業發展、與市場渠道對接。生產主體的訴求在其中則往往難以得到充分表達,最后,政府成了主角,自娛自樂,生產主體失去積極性,只做了“看客”。
3. 意識滯后,活動缺乏創意。
一些地方認為,農事節慶不過是簡單的“活動”,政府自身完全可以勝任,因此往往關起門來,而不去尋求專業的支持。其“菜單”由此大同小異:一大排領導臺上一站,挨個發言,發言順序按官階高低排列,念的都是官樣文章,枯燥無味、大同小異。待最高領導宣布開幕后,觀眾遂四散而去,節慶也就“大功告成”,偃旗息鼓。
工作人員雖然絞盡腦汁,無奈“腦洞”有限,尤其是當前傳播格局日益“去中心化”,傳播專業化程度日趨提高的情況下,政府只有通過“購買服務”的方式,尋求專業力量的介入,才能解決農事節慶現代化、時尚化、年輕化等一系列問題,真正做到“事半功倍”。
創意無限。圖為“兆豐年”團隊為余杭區瓶窯街道創建“大觀山蜜桃”品牌之后,為其設計的網紅打卡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