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三位新農人如何闖新路
在三秦大地的田間地頭,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是曾經的“田秀才”“土專家”“老把式”,如今搖身一變成為手握技術、心懷創新的鄉村振興領路人。他們用科技破局、以品牌開路,讓傳統農業煥發生機,帶領群眾走上致富路,為鄉村振興注入新活力。
“門外漢”變身“田秀才”
眼下,寶雞市隴縣固關鎮茍家溝村宏勃食用菌種植專業合作社的香菇進入生長的關鍵時期。4月6日,走進香菇種植基地,標準化大棚有序排列,工人們正將一個個菌菇包整齊地擺放在架子上。
“我們這兒海拔高,晝夜溫差和濕度大,種出來的香菇品質好。”對于基地種植的香菇,合作社負責人王寶平信心滿滿地說。
王寶平是土生土長的隴縣人,在種植香菇前,他常年在外跑貨運。2009年,一次偶然的機會,讓他踏上了種植香菇的道路。
剛開始種植香菇的那幾年,由于種植經驗不足,在養菌階段,合作社近20萬菌袋長出了綠霉。為了不讓上百萬元的投資打水漂,王寶平決定試一試,自己慢慢摸索,重新將菌子回爐,進行高溫滅菌后再裝菌袋。在王寶平的不斷努力下,20萬菌袋成活率達95%。經此一事,王寶平認識到專業知識的重要性,他多次外出考察學習先進的香菇種植技術,參與各類農業技術培訓班,還向經驗豐富的技術員請教。
王寶平致富后,沒有忘記身邊的鄉親們。2017年,他給農戶免費提供大棚、水電、技術服務,最后將農戶種植的香菇以保底價回收,讓村民能得到分紅。并且,基地為當地提供工作崗位100多個,長期用工64人,有效解決了村民就業難的問題。目前,合作社建成食用菌大棚221座,食用菌產業實現年產值800多萬元。
“我正在整理大棚,將菌袋放在架子上,等著五月出香菇。”馮引嬋是固關鎮茍家溝村村民,在這里已經工作5年了,每月能掙到2000元。“在這里干活很開心,能掙到錢,還能照顧到家里。”馮引嬋說,她原來一直在外地打工,自從村里的合作社成立后,她就回到村里上班。
從“門外漢”到“土專家”,王寶平通過不斷學習、積累經驗,帶領大家走出了一條增收致富路。
“土專家”創立“金品牌”
4月7日,在渭南市澄城縣安里鎮劉卓村的家庭農場里,翟書民正在大棚里查看櫻桃樹葉片的長勢。
“我們主打的是綠色有機,水果全程不打農藥。”這些年,翟書民堅持發展綠色、健康、天然的農產品,現有溫室大棚13座,占地50余畝,種植了圣女果、甜瓜、櫻桃等水果。他不斷引進新品種、新技術、新方法,全程采用綠色種植,使用有機肥,食品安全得到了保障。
憑著對農業發展的敏銳洞察力和創新精神,翟書民不僅成為全省知名的技術能手,而且帶動鄉親們增收致富。
安里鎮安里村村民張小利就是其中之一。“我每天在這上班,一天能有100元的工資。”張小利笑著說,翟書民的家庭農場常年雇傭兩三人,農忙時會有10多人來農場打工,為當地農民提供了穩定的就業機會和收入來源。
“以前覺得種地就是下苦力,現在才知道這是一門學問。”翟書民提到自己的種植經驗時說,“肯定要學習,不僅學習一些農業技術,還要轉變自己的理念。”這些年,翟書民不斷參加各類農業技術培訓。作為澄城縣特聘技術專員,他經常為周邊村民教授種植技術,成為了大家眼中的“土專家”。
不僅如此,翟書民還創辦了品牌“翟書民”,用自己的名字和頭像創立品牌,打開了市場。如今,線上線下相結合的銷售模式,讓他的產品供不應求。
“我們打算產業升級,引進人工智能,打造全產業鏈模式。”談及未來,翟書民目光堅定。
“老把式”打造“科技果”
眼下,正值石榴樹管理關鍵期。4月9日,西安市臨潼區田心石榴農民合作社負責人陳重權忙得團團轉。但面對石榴種植戶的來電咨詢,他總是不厭其煩是解答。
生活在驪山腳下的陳重權,家里祖祖輩輩都種石榴。但和老一輩人不同,陳重權探索出一條新的種植道路。“不能僅憑老一輩種植經驗,我們也要不斷學習先進種植理念和技術。”這幾年,陳重權不斷培育、引進新品種。提起自己培育的石榴品種“田心1號”,他臉上滿是自豪。
為了培育出適宜臨潼本地生長的石榴,陳重權遇到了很多困難,出苗率低、掛果率低、抗性差等問題接踵而來。經過20多年不斷研究和培育,目前“田心1號”已經成為陳重權手里的“王牌”。
“我家里種了7畝石榴,經常跟著陳老師學習石榴栽培技術。去年,陳老師還幫忙給我家石榴做了農殘檢測。”正在移植石榴樹的陳立寧笑著說。
作為高級農技師,陳重權積極參與農技推廣,一年四季穿梭在田間地頭,毫無保留地將自己所學傳授給種植戶。不僅如此,陳重權還將自己的經營理念教給大家。靠著種植石榴,陳重權不僅鼓起了“錢袋子”,也帶領眾多果農走上了致富路,帶領大伙不斷探索石榴種植新路子。
為了帶動更多果農致富,2021年,由陳重權牽頭的西安市臨潼區田心石榴農民合作社成立。目前,合作社種植石榴300余畝,年產石榴240余噸,年產值超120萬元,為周邊群眾提供就業崗位,有效帶動農村閑置勞動力就業增收。
近年來,臨潼區立足資源優勢,傾力打造石榴產業品牌,形成以石榴為主導的生態產業鏈,帶動農民增收的同時,促進農業經濟和農業生態整合提升。目前,臨潼區石榴種植面積已達8萬余畝,年產優質石榴8萬余噸以上,年產值超過5億元。
提起石榴未來的發展,陳重權還有很多想法。“我們的石榴深受消費者喜愛,銷往全國各地,今后,我們要進行三產融合,延長產業鏈,做一些深加工產品。”陳重權信心十足地說。
在三秦大地,懂技術、懂知識、會經營的新農人還有很多,他們不僅是帶動村民致富、助力鄉村發展的“領頭人”,也是激活鄉村振興的“一池春水”。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