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公用品牌探索之旅(67)▏新聞報道與 「大佛龍井」 品牌建設
導語
正如所有新生事物一樣,區域公用品牌發展之路蜿蜒曲折。從理論空白的填補,到落地團隊的組建,從不被認可,到寫入中央一號文件之中,探索者的篤定前行,終為中國農業、鄉村的品牌化發展引出一條寬闊大道。
本書集結了蔣文龍會長20多年來的見聞和思考,其中不乏極具參考意義的經驗總結,透過他平實而洞見的文字,我們將一窺區域公用品牌的過去、現在,以及可以期待的將來。
“盡管在“千萬工程”推進過程中,浙江一直在強調避免千村一面,強調要因地制宜、突出個性差異,強調要進行歷史文化的保護;盡管在鄉村建設規劃中,有的會涉及品牌,如設計村莊 Logo 甚至創意傳播口號,但將鄉村作為一個品牌進行系統,深入、獨立研究實踐的,仍然是處于蠻荒狀態。隨著美麗鄉村建設的日趨完善,品牌化經營成為呼之欲出的一個新的重大的命題。”
新聞報道與 「大佛龍井」 品牌建設
對新聞報道這種形式,大家并不陌生。但卻很少有人注意到這種形式對品牌建設的作用。即使有人使用,也常常是在重大活動之前,邀請記者參加,做一個活動報道。記者們則常常是抱著任務觀念,以一則“豆腐干”交差了事。當事雙方乃至研究人員很少從品牌建設的高度,去整體考量新聞報道對品牌建設的作用與意義。這實在是一件令人遺憾的事情。
深入新昌大佛龍井品牌采訪近 20 年,帶來諸多思考:
事實上,對農業品牌的傳播而言,大眾傳媒的新聞報道是最為便捷也最為有效的載體。而對媒體記者的成長而言,深入一個產業關注其品牌的持續變化,十分有益于其認識水平的提高。
一個產業、一個品牌的成長發展,固然與地方政府持續發力、久久為功的努力難以分割,但最終形成的產業發展生態中,媒體是不可或缺的力量之一。
茶葉是中國農業最具競爭力的產業之一,其中云南普洱、福建鐵觀音、杭州西湖龍井等等,品牌燦若群星。作為后起之秀的大佛龍井,僅僅只有 20 多年的歷史,但卻與歷史悠久的大牌同臺競技,這里面,新聞策劃與媒體報道顯然是不可低估的一種力量。
因此,在區域公用品牌發展中,地方政府與大眾傳媒之間應該建立起一種穩定、互信的合作關系。這種關系不是一時一事,而是長期的、持續的;不是著眼于事務性工作報道,而是致力于品牌的成長和發展。在這種合作中,地方政府提供的是深度調研采訪、跟蹤關注的基地;媒體付出的是時間和版面,收獲的是媒體的使命和個人價值的實現;在這種合作中,雙方不是簡單的業務關系,而是一種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關系。記者不僅是記錄者,更是觀察者、研究者,不僅隨時掌握其變化,而且進入地方政府產業發展的決策,以媒體視角貢獻自己的智慧。
《農民日報》新昌“大佛龍井”宣傳報道一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