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賦河套三周年系列丨天衡制藥:仿野生黃芪、紅花有了質的飛躍
導語
2018年,由浙江永續農業品牌研究院聯盟單位承擔、由研究院執行院長主筆完成的內蒙古巴彥淖爾市“天賦河套”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戰略規劃編制完成。三年來,“天賦河套”以科學、系統、扎實的品牌頂層設計為指南,一步一個腳印開展品牌運營管理,創造性地解決發展中的難題,實現了知名度、影響力和銷售力的同步提升,成長為代表區域形象的金名片。
值此三周年之際,《巴彥淖爾日報》《巴彥淖爾晚報》以??男问交仡櫫?/span>“天賦河套”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的成長歷程以及給企業和區域帶來的影響,剖析了“天賦河套”如何從河套地區走向“世界共享”的成長歷程。本網站將連載本專欄,為其他區域的品牌運營提供借鑒。本篇是《天衡制藥:仿野生黃芪、紅花有了質的飛躍》。
2019年4月,天衡仿野生黃芪、紅花被授權使用“天賦河套”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3年來,這些授權產品的種植和銷售情況如何?就此,記者近日進行了深入采訪。
品牌授權企業看變化:整體實現“大跨越”
內蒙古天衡制藥有限公司總經理賈長松介紹,自從天衡仿野生黃芪、紅花被授權使用“天賦河套”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后,產品的知名度和美譽度不斷提升。以前僅在內蒙古及周邊地區有些銷路的仿野生黃芪、紅花,“名氣”越來越大。從建廠開始,天衡制藥就著手培育有機仿野生黃芪和紅花,畢竟有機藥材在全國也是極少的,因為品牌影響力不大,在市場上沒有議價能力,再好的東西也得不到認可。自從被授權使用“天賦河套”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后,仿野生黃芪、紅花在各方面都實現了“大跨越”。目前天衡制藥的產品逐漸受到北京、上海、廣州及國外高端養生人士的青睞。通過為農戶提供技術指導,天衡制藥幫助農牧民實現了增收致富,并逐步打造出“一藥一村 一藥一鎮”的產業化特色,帶動地方經濟增長。
天衡仿野生黃芪何以入選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賈長松說,仿野生中藥材種植,就是在原生態道地產區,重建藥材生長需要的野生環境——不用化肥農藥、不用殺草劑、不用膨大劑、不用激素等任何化學藥品,保留雜草和昆蟲,完全靠野生環境下各種惡劣條件的脅迫和物種之間相互競爭的力量,激發出藥材基因中潛藏的藥效。天衡種植基地位于北緯41度、東經109度,南鄰莫尼山,北傍陰山山脈。天衡制藥的“玉衡”仿野生黃芪,都是以仿野生的方式,在干旱的荒漠上培育出的最原生態的優質黃芪。天衡制藥始終嚴把質量關,所有藥品的有效成分含量都比國家要求的高2~3倍。2018年,年產量只有176噸,2019年年產量增至193噸,種植面積從13500畝增長到目前的19700畝。
產業帶動農戶說效益:種70畝多收14萬元
3年前,烏拉特前旗新安鎮前進村林林組村民張成蛇還在天衡制藥打工,他主要負責仿野生紅花的種植培育。通過不斷向技術人員請教學習,張成蛇后來熟練掌握了種植紅花的技術。
之前,張成蛇家有近100畝土地,以種植玉米、葵花、小麥等農作物為主,一家四口的年收入有10來萬元。學到技術后,他與家人商量想要將大部分土地用來種植仿野生紅花。征得家人同意后,他將70畝土地用來種植仿野生紅花。張成蛇說:“今年仿野生紅花的長勢很好,較往年種植玉米和葵花,每畝地多收入了2000元,70畝地多收了14萬元。”這讓張成蛇全家都沉浸在豐收的喜悅中。他還告訴記者,剩下的近30畝土地有10畝種了夠全家人吃的小麥和定單菜,還有20畝地種了專喂牲口的飼料玉米。
據張成蛇介紹,今年4月份整理完土地,5月上旬種上仿野生紅花后,天衡制藥的技術人員經常上門指導。提起天衡制藥,張成蛇內心充滿感激,他既感謝天衡制藥的技術指導,又感謝天衡制藥不受市場環境影響高價回收紅花,帶動農民致富奔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