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公用品牌探索之旅(21)▏莊子論戰柯炳生
導語
正如所有新生事物一樣,區域公用品牌發展之路蜿蜒曲折。從理論空白的填補,到落地團隊的組建,從不被認可,到寫入中央一號文件之中,探索者的篤定前行,終為中國農業、鄉村的品牌化發展引出一條寬闊大道。
本書集結了蔣文龍會長20多年來的見聞和思考,其中不乏極具參考意義的經驗總結,透過他平實而洞見的文字,我們將一窺區域公用品牌的過去、現在,以及可以期待的將來。
“一號文件的頒發,讓區域公用品牌第一次登堂入室,以鮮明的形象走進農業領域。”
莊子論戰柯炳生
柯炳生是中國農業大學原校長、國家農業市場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媒體做訪談、做節目時,柯校長是???,因此曝光度很高。
論戰的緣起是柯校長在《農民日報》刊發了一篇文章:“區域公用品牌要‘一個孩子一個名’(點擊查看)”。他認為:“一個地方可能會有很多個產品,它們都有同一個姓,就是區域名。此外,它們應該有不同的名字,這就是產品名。有的地方在區域品牌建設中存在誤區,想用一個品牌把所有的產品都包含在里面,給所有的孩子都叫一個名字,通常這個名字很有詩意,很浪漫,但并不能傳達有效有用的消息,消費者從品牌名字上看不出是什么東西。也就無法建立起消費者的認知和忠誠度,也就沒啥用處。
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一定是專品,比如洛川蘋果、五常大米等,讓人一聽,就知道哪個地方出產的什么產品,是優質產品。打品牌,最終需要消費者認可,不是政府一廂情愿的事情。品牌,代表的本質意義是質量;名牌產品,就意味著是全國質量最好的之一。一個市縣區域內的所有農產品都用一個品牌名稱,意味著要告訴人們,所有用這個品牌的產品,質量都是全國最好的之一。這是不可能的。因此,無論這個品牌名稱如何好聽,都不會成為名牌,因為,消費者不會相信,這個地區所生產的所有農產品,都是全國頂尖產品。”
洛川蘋果 圖片來源“延安宣傳”公眾號
柯校長的觀點引起讀者的關注和思考。莊子時任芒種品牌機構總經理,也就意味著,是柯校長所指的“多個產品一個名”的始作俑者。這個浙江大學傳播學畢業的高材生,年輕氣盛,向柯校長發起了挑戰:是“誤區”還是“誤解”?
一個是譽滿全國的老校長,一個是晚生后輩的新秀。兩人的交鋒引來了諸多人的圍觀。
莊子說:“柯校長在文章中言辭誠懇,沒有高高在上、厲聲打擊,更多地體現了一位前輩的關注,以及就事論事的平等探討。但區域公用品牌在我國畢竟是新生事物,并沒有現成的理論可以照搬照抄。也正是基于此,我這個后生斗膽向柯校長討教。”
莊子認為,“品牌”一詞自誕生以來,就爭議不斷。如今,專業領域內對“品牌”的概念分歧主要是站在生產者角度還是消費者角度思考??滦iL提出的“品牌是產品質量的概括表達”,顯然更多的是站在生產者角度。但他更認同的是,“品牌是消費者與產品之間的關系”,品牌需要在品質的基礎上,與消費者進行不斷的互動溝通,形成良好的關系。
莊子舉例說,從名稱指向性和含義清晰度來看,“蘋果”公司賣的不是蘋果,“小米”公司賣的不是小米,這些品牌是通過與消費者的不斷互動來獲得“信任”“認可”等關系。全品類品牌的邏輯如出一轍。他們背后的品牌主,也就是當地政府,是以政府的公信力為背書,以此建立與消費者的信任關系,進而獲得消費者認可。
莊子還對柯校長提出的“標準”問題展開探討:
“柯校長認為我國在國家層面已經制訂了一系列農產品安全標準,并開始試行食用農產品合格證制度,所以各地政府在創建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時沒必要再搞一套標準,也做不到。實際上,如今,通過‘農夫山泉標準門’事件,多數消費者都已認識到,國家標準是行業底線,地方標準、企業標準在底線之上更為嚴格。
國家標準首要考量的是統一,因此需要普遍性和通用性。但我國幅員遼闊,產業門類齊全,涉及更為具體的產品時,國家標準的針對性便有所欠缺,因此需要地方標準、企業標準加以補充。
總而言之,國家標準十分必要,地方標準也有它的現實意義與必要性。制訂一套標準其實不難,難的是如何執行。但既然有人能執行得好,我們不妨多去學習學習吧。”
莊子最后指出:“在我看來,柯校長提出的以上兩個“誤區”,更多的是“誤解”。品牌屬于人文社會科學范疇,有很強的開放性與包容性,沒有自然科學那種非黑即白的絕對性。
‘老家河南’‘好客山東’這類區域公共品牌,呈現出的就是一個區域具有較大共性的整體形象,如果一定要辨析說,并不是每個中國人的老家都在河南,或者并不是每個山東人都那么好客。這種辨析無疑是典型的‘工科思維’,與人文社科的開放性與包容性是背離的?!?/span>
山東省旅游品牌形象“好客山東”
爭論到最后,并沒有一個判官會出來判定誰對誰錯。但作為長期以來致力于生產,而對研究營銷相對陌生的農業系統,這樣的爭論,無疑大有裨益。從人文學科角度出發,爭論的目的也許并不在對錯、輸贏,而在于通過爭論,引領人們更為深入地思考問題。
就此而言,這一爭論不失為一段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