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公用品牌探索之旅(40)▏「產業農合聯」為運營“破題”
導語
正如所有新生事物一樣,區域公用品牌發展之路蜿蜒曲折。從理論空白的填補,到落地團隊的組建,從不被認可,到寫入中央一號文件之中,探索者的篤定前行,終為中國農業、鄉村的品牌化發展引出一條寬闊大道。
本書集結了蔣文龍會長20多年來的見聞和思考,其中不乏極具參考意義的經驗總結,透過他平實而洞見的文字,我們將一窺區域公用品牌的過去、現在,以及可以期待的將來。
“但現實發展決定了:對區域公用品牌的運營,我們絕不能坐視不管。既然我們是始作俑者,那么,我們就有責任提供全程的解決方案。”
「產業農合聯」為運營“破題”
面對日漸高漲的區域公用品牌建設熱忱,品牌的落地運營始終是社會各界的一塊“心病”。對我們團隊而言,甚至是這種熱情越是高漲,越是讓我們惶恐。因為畢竟,誰也不愿意讓品牌束之高閣,成為一種象征性的“擺設”。
此間,盡管各地政府一直在進行艱苦卓絕的探索,也或多或少取得經驗與進展,實屬可喜可賀,但真正在組織體系上有所突破,有所保障,能夠解決根本性問題,并形成模式,可做大面積推廣的,掰起手指算算,卻仍然沒有。
組建國企專事運營的,對地方政府而言,確實顯得沉重:歷史已經證明,國企進入市場化運營并無優勢,何況是面對微利的農業領域?但另一方面,離開了政府背書,完全交給市場運營,恐怕也是勝算不大。當然,在“國進民退”的大背景下,混合所有制也是令人憂心忡忡,搞得不好,“國有資產流失”的帽子隨時可能戴到你頭上。
此時,浙江農合聯的發展,為區域公用品牌運營打開了一條通道,讓人在迷茫中看到曙光。
農合聯是供銷社主導的社團組織,其直接動因是為農戶提供生產、營銷、信用“三位一體”的系統化服務。農合聯又分兩類,一類是綜合性農合聯,以地域為單元組建而成,為廣大會員提供通用性服務。第二類是產業農合聯,以產業為紐帶聯結而成,為廣大會員提供專業性服務。
但農合聯的發展卻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很快,市場上出現了“產業農合聯”。將農合聯所具有的土地流轉、農資供應、電商物流、信貸擔保等通用性服務,和“產業農合聯”所需要的專業性服務進行對接延伸,讓兩者都獲得了新的生命。
與“區域農合聯”和“產業農合聯”這一經緯相交的組織體系相一致,“多品類品牌”和“單品類品牌”這一縱橫相接的品牌生態體系因運而生。兩類品牌取長補短、相互賦能,縱馬奔向市場。
其中“區域農合聯”打造“多品類品牌”,更多地關注區域整體形象,更加重視挖掘區域文脈,而“產業農合聯”打造“單品類品牌”,更多地關注產業定位,挖掘產業文化。
與“區域農合聯”打造“多品類品牌”,“產業農合聯”打造“單品類品牌”相銜接。經緯相交的主體與縱橫相接品牌形態形成了比較科學的品牌生態體系。
隨著前者舉全市之力,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將會給后者更多水漲船高的賦能;而后者在各種活動傳播和產品營銷過程中,也將給前者更加直接、有力的品牌支撐。一如“母品牌”與“子品牌”之間的互動。
縱觀整個浙江,我們可以看到,無論是麗水的“麗水山耕”、衢州的“三衢味”、溫州的“甌越鮮豐”、臺州的“臺九鮮”、余杭的“禹上田園”,還是金華的“金農好好”、嘉興的“嘉田四季”、湖州的“兩山”,幾乎無一例外,都是政府部門出資打造,供銷系統運營。供銷系統“血統”純正,本就是為服務三農而生,經過數十年歷練,已具有較強的市場化運行能力,因此,組建公司專門運營區域公用品牌,也可謂“不忘初心”,是一種歷史和機遇的重新安排。
當然,如果從嚴格意義講,浙江的這一實踐尚缺乏理論指導,其規律性的路徑和方法也缺乏總結提升,但無論如何,這一體系化、組織化而非零敲碎打、個別實踐的成果,值得我們寄予厚望:供銷合作社是全國性的組織,具有完善的網絡體系,既然浙江能夠取得成功,又為什么不能在全國予以推廣呢?
由此,我們進入了新的策劃階段。希望由全國供銷合作總社出面,到浙江舉辦現場會,就區域公用品牌運營的方法路徑進行深入探討。這不僅事關浙江現代農業發展,更決定了供銷系統在“三位一體”探索中的政治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