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民興業的“莓茶答卷”
近年來,我國眾多地區以特色農業為依托,積極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并取得實效。其中,莓茶產業憑借獨特的優勢,在武陵山區等邊遠貧困地區迅速崛起,成為促進群眾增收和鄉村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因素。以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順縣、張家界市永定區等為代表的地區,通過發展莓茶產業,不僅實現了貧困人口的穩定脫貧,還探索出一條生態優、產業興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莓茶產業優勢顯著
據了解,莓茶對生長環境要求不高,能在海拔500—1200米的貧瘠山地生長,尤其適合武陵山區“三帶交匯”(微生物發酵帶、富硒帶、亞麻酸帶)的獨特氣候條件。如永順縣野生莓茶面積達到3000畝,人工種植面積超11.2萬畝,有效利用了山區的閑置土地資源。
據永順縣相關負責人介紹,莓茶產業周期短、收益高,農戶可以通過土地流轉、入股分紅、務工就業等多種方式實現增收。以永順縣為例,該縣山區僅通過“抱團發展集體經濟”的方式發展莓茶800余畝,就創造了49萬元的集體經濟收入。
近年來,永順縣政府通過政策與科技雙輪驅動,確保產業升級。永順縣與湖南省農業科學院合作建立“莓茶專家工作室”,引進專家團隊,制定地方標準并推廣高產栽培技術,通過獎補政策、技術扶持和品牌建設來推動產業升級。其中,永順縣對山鄉利用中央扶持資金125萬元,發展800余畝莓茶,每畝平均獲得補貼1500余元。
據介紹,莓茶產業文化底蘊深厚,品牌價值潛力巨大。莓茶作為土家族的“神茶”,擁有千年歷史。永順縣還打造了“溪州莓茶”“司城貢茶”等20余個品牌,通過品牌溢價,顯著提升了產品附加值。
永順縣還通過三產融合助力產業升級。從傳統制茶到精深加工,莓茶衍生出含片、飲料、護肝片等高附加值產品;同時,結合紅色文化、茶旅融合,打造研學基地、茶文化節等業態。此外,永順縣建設莓茶體驗館,舉辦斗茶會,年接待游客4萬人次,帶動銷售2萬斤。
產業助力鄉村振興
在推動莓茶經濟發展的同時,永順縣也注意經濟結構轉型,從單一農業到產業集群發展。同時,開展種植技術培訓1500余人次,培養新型職業農民,推動產業可持續發展。
對山鄉通過“一村一品”模式,形成800畝莓茶種植基地,培育了6家合作社和1家標準化工廠,綜合產值突破50萬元,村級集體經濟增收62%。據了解,對山鄉推廣“莓茶采摘隊”等靈活就業模式,讓留守老人、特困人員實現家門口致富,部分人年均增收超萬元。
莓茶產業還實現了生態與人文協同發展,讓綠水青山變金山銀山。莓茶種植促進了水土保持,生態效益顯著。通過土地流轉,避免了土地拋荒,提升了當地的生態環境,實現了黃土地向綠山坡的轉變。
如今,湖南已經交出了莓茶產業的鄉村振興“莓茶答卷”,永順縣莓茶年產值6.57億元,帶動3萬余人增收,80%以上的脫貧戶通過莓茶產業實現了穩定脫貧;永定區建成12.8萬畝莓茶產業園,培育了49家深加工企業,2022年加工產值達到28.01億元,農民人均收入增長超30%;張家界武陵源區通過“茶旅融合”打造非遺藝術小鎮,莓茶基地年產值超100萬元,帶動上百名勞動力在家門口就業。
永順縣相關負責人表示,莓茶產業的崛起,不僅是邊遠貧困鄉村經濟突圍的縮影,更是“兩山理論”的生動實踐。未來,隨著科技賦能、品牌深化與三產融合的持續推進,莓茶產業將持續釋放“綠色紅利”,為鄉村振興注入更強動能。正如永順縣茶農所言:“一片葉子富了一方百姓,一杯茶香醉了萬里青山。”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