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農業如何“叫好又叫座”?代表、專家來支招!
我國是傳統農業大國,農業作為基礎產業,決定著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全局。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王銀香表示,由于部分地區粗放式的發展模式,我國發展優質高效農業還存在一些“攔路虎”。比如,農業種植“小、零、散”特點明顯,農業資源綜合利用率低;生態有機農業占比低,導致農業生產附加值較低等。
在王銀香看來,有機農業對現代高效農業的發展有著重要價值。現階段,我國已經解決了人民群眾“吃飽”問題,還要繼續解決“吃好”問題,應強化市場推廣,提升有機產品覆蓋率。
有機農業助力生態、經濟效益雙贏
王銀香表示,有機農業要求禁用化學合成農藥、化肥和轉基因技術,這能有效減少土壤板結及水體污染等問題,促進農田生態系統自我修復,并改善土壤物理形狀,提升生物多樣性。同時,由于在生產全過程嚴格管控,有機農產品能夠讓群眾吃得更好、更安全,對群眾健康更有保障。
“此外,由于采用手工除草、施用有機肥料等耕作方法,發展有機農業可以增加農業領域的就業機會,吸引更多農民投身其中。有機農產品的高品質和環保屬性也有助于提升農業產業價值鏈,為農民帶來更加可觀的經濟收入,推動鄉村振興。”王銀香說。
近年來,我國有機農業保持了強勁的增長勢頭,有機產品銷售額持續增長。根據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發布的《中國有機產品認證與有機產業發展(2024年)》,2023年,我國有機產品銷售額首次突破1000億元,成為全球第三大有機消費市場。
盡管如此,我國有機農業也面臨一定的發展瓶頸。
多位業內人士對記者指出,由于有機農業投入較大、發展周期長,對于地方發展而言,有機農業在經濟效益上存在一定滯后性,導致其不受重視。同時,受多方面原因影響,有機產品在市場端占比較低,趨向于定制化、會員化方向,服務人群受限。
瑞士有機農業研究所統計數據顯示,2022年,全球人均消費有機食品17歐元,中國人均消費僅為9歐元,低于全球平均水平。
這一數字背后,我國群眾對于有機產品存在信任危機。
近些年,我國有機產品認證的企業數量和證書數量逐年增加。《中國有機產品認證與有機產業發展(2024年)》顯示,我國有機標志發放數量逐年增加,2023年有機標志發放數量首次達到50億枚,較2022年增加31%。
“然而,國內消費者對于有機產品的質疑度也在加深。原因在于,‘假有機’‘貼標有機’現象在市場上屢禁不止。”王銀春說。
綠色、純天然標簽為有機產品帶來更高的價值,讓部分商家打起了“小算盤”。中國企業資本聯盟副理事長柏文喜告訴記者,“貼標有機”是指商家在產品上虛假標注“有機”標識,從而抬高產品價格,以獲取更高的利潤。他指出,這種行為讓消費者花高價買不到真正的有機產品,損害了消費者的利益,破壞了有機農業市場的信任基礎,也可能得不償失。
公開信息顯示,2023年6月,安徽省馬鞍山市某超市在未獲得有機產品認證的情況下,擅自對一批次花菜標注“有機”字樣,以“有機花菜”的品名對外銷售;2024年10月,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區市場監管局在調查中發現,當地一家貿易公司銷售的靈芝干貨產品標簽上標注“有機靈芝”,但經調查,上述產品未經過有機產品認證,無法提供產品認證證明材料。
上述商家的行為均因違反《有機產品認證管理辦法》被相關部門處以罰款。
破解信任危機,推動有機農業健康發展
今后,調整有機產品認證體系,強化有機認證公信力是掃除信任危機的重要舉措。
王銀香告訴記者,目前,我國的有機認證體系是由第三方認證機構和企業直接對接,企業進行有機產品認證需要承擔不菲的認證費用,認證機構也要通過有認證意愿的企業獲得收入來源。
“在這種模式下,認證機構如果想獲取更多收入,一定程度上會放松審核要求來幫助企業通過;相反,如果企業無法通過一家機構的認證,會尋找其他更易通過的機構來完成有機認證。這也是市場上出現‘貼標有機’產品的主要原因之一。”王銀香說。
對此,她建議政府主管部門加強對認證機構的督導,并調整相關認證規則,由企業提出有機認證申請,主管部門通過審核后聯系認證機構,由財政承擔有機認證費用,避免企業與認證機構直接交易,增加有機認證公信力。
在柏文喜看來,政府加大對有機產品的抽檢力度也必不可少,應嚴厲打擊虛假標注行為,并建立從生產到銷售的全過程追溯體系,讓消費者能夠清楚了解產品來源。
“此外,需要加強消費者對有機產品的識別和鑒別能力,提高其自我保護意識。”農文旅產業振興研究院常務副院長袁帥補充。
要更好地引領有機農業發展,也應推動更深層次的變革,構建精準完善的政策扶持體系,夯實有機產業發展基礎。
“我國可以借鑒歐洲農業發達國家對有機產業轉換期的補貼政策,對于發展有機產業的經營主體,按照土地轉換面積、土壤質量等標準給與經濟支持,引導更多經營主體參與其中。對于農業發展的考核,既要有產量要求,也要有質量要求,以提升地方政府對于發展有機農業的積極性。”王銀春說。
此外她提到,應加大對農牧結合、有機循環模式企業的支持力度。有機產業發展離不開有機肥這一主要原料,農牧結合模式也是發展有機產業的重要保障,應該加大扶持力度。
記者了解到,目前,國內外均有一些有機農業的良好發展模式。比如,直供模式通過與大型農業龍頭企業合作,確保有機農產品得到持續供應;體驗式農莊模式為消費者提供種植體驗和服務,提升消費者對有機農業的認識和信任;觀光生態農業模式結合地理位置優勢,發展特色有機農產品品牌,也成為都市人休閑度假的好選擇。
柏文喜告訴記者,江蘇省寶應縣就通過舉辦“荷藕節”等活動,將當地荷藕加工的有機農業與鄉村旅游、文化活動相結合,提升了產業附加值。
此外,起源于瑞士的CSA(支援社區農業)模式,是消費者為了尋找安全的食物,與那些希望生產有機食品并建立穩定客源的農民達成供需協議,并直接由農場送上門,建立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共擔風險、共享收益的關系,實現了生態可持續種植。
“這些模式各有特色,可以根據我國不同地區的自然條件和市場需求選擇性借鑒,推動有機農業多樣化發展。”袁帥說。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