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茶之鄉”現新義 ——走進浙江新昌縣的茶機產業集群
3月8日,在浙江省新昌縣東茗鄉金山村的大爿西坡露營基地,一場新茶開采儀式如期舉行,仿佛掀開了蓋碗,讓一股“春天的味道”撲面而來。作為首批命名的“中國名茶之鄉”,新昌與茶有著千絲萬縷的不解之緣:全縣茶產業從業人員達18萬人,占總人口的42%,茶葉更是占到農民年收入的三分之一以上。
茶對于新昌的富民效應自是不言而喻。只知“大佛龍井”聞名天下,卻不曉得,與其相生相伴的茶機產業集群,正在新昌強勢崛起。記者發現,經過多年發展,該縣已形成涵蓋產業全產業鏈的智能裝備體系,扁形茶炒制機更占到全國的七成??梢哉f,這些裝備的輸出,對扁形茶的盛行立下了汗馬功勞。
產茶季,可謂與時間賽跑。入春后在新昌,茶山這頭采摘忙,茶機企業出貨忙。“名茶之鄉”現新義,何以崛起茶機產業集群?茶文化、茶產業、茶科技,“三茶統籌”中,利用現代化的茶機裝備實現節本增效,必是應有之義。當前,茶機行業又有哪些新趨勢?近日,記者專門前往當地探尋路徑與方向。
“扁形茶炒制機江湖”看新昌
新昌縣城里頭“中國茶市”,有個龍井茶博物館,也叫“尋茶記生活館”。相比茶器茶樣,參觀者常會被一“龐然大物”所矚目。其來頭不小,據稱是我國首臺扁形茶炒制機,發明人名為丁歲放,新昌縣回山鎮柘前村村民。21年前,他欣喜若狂地拿到了一紙專利證書,名稱欄寫著“名茶炒制機”。
簡單五個字,卻對新昌有著非凡意義。20世紀90年代,該縣名茶初具規模,可品牌混亂、產業低小散,導致一度陷入瓶頸。1994年,新昌成立全國首個茶產業行業協會,并在一年后錨定以扁形茶為主導茶類,授權縣名茶協會整合茶葉品牌,統一打響“大佛龍井”名氣,為今后發展立下定海神針。
扁形茶以形著稱,且風味獨特。細數加工過程,大抵可分為攤晾、青鍋、回潮、輝鍋等幾個主要步驟,關鍵在于反復壓扁。其間,火候大小、用力輕重、時間長短,皆有乾坤。每到產茶季,白天采、晚上炒,茶農們幾乎都需連軸轉,很是辛苦。丁歲放并不會炒茶,作為小有名氣的木匠,見此情景,下定決心要發明個機器代替手工。
很快,丁歲放付諸實際,為觀察炒制手法,拿著本子四處跑,掐著手表算時間。從炒鍋到炒板,再到如何供熱,怎么解決動力源,半年后,機子呱呱墜地,頓時引來嘩然。盡管過去將近30年,扁形茶炒制機不知進化了多少代,但基本原理依舊未改。如今,年近耄耋的丁歲放是新昌縣均一機械有限公司的名譽董事,兒子丁恩陽繼承衣缽,擔任公司首席自動茶機總工程師。
在“均一機械”創始人袁均富看來,老爺子就是一筆精神財富。眼下,該公司已手握40多項國家專利,參與起草了扁形茶自動化加工成套設備“浙江制造”團隊標準,并且還獨家研發出仿生精準抹油系統,復刻非遺制茶大師手法,力爭讓機械制茶達到傳統工藝品質標準。
炒茶機的面世,為新昌茶機行業打開新天地。經過市場洗禮,新昌的茶機企業數量也從最高峰的200多家,沉淀到今時的十幾家。如今,體量最大的當屬浙江恒峰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求利東子承父業,去年交付了9000多臺炒茶機,另加200多組生產線。記者來訪時,正值最忙節點,要兼顧生產、發貨和維修,一切井然有序。
求利東坦言,扁形茶炒制機行業“內卷”,導致利潤越來越薄,而要立于不敗之地,核心在于提高質量、做好服務,以及緊跟行業需求精益求精。正是有“均一”“恒峰”等一批領頭羊,彼此間有競有合,共同推動產業發展,方才成就了新昌約3億元的茶機年產值。但畢竟,其屬于細分行業,需求有限,“蛋糕”就這么大。“天花板”即在眼前,暗流涌動中,記者卻發現,前方又分明閃爍著幾縷亮光。
聚焦“小而精”,闖出新賽道
盡管從成立至今,“恒峰科技”就一直專注于扁形茶加工設備,可拆解開,又涵蓋了扁茶機、輝鍋機、理條機、吹片機、攤青機等。近幾年,行業內日益流行集茶葉攤青、殺青、理條、上料、炒制、輝鍋及篩選于一體的全自動生產線。因此,最便宜的一臺機子數千元即可,最貴的專屬定制生產線,甚至能賣到上千萬元,這讓許多茶機老板難免感到龐雜。
與同行不同,浙江唐詩之路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的總經理陳志東半路出家,早些年主攻拖拉機,深耕東三省水田,五年前才轉戰適用丘陵山區的小型農機。其目光很聚焦,專做一款掘耕機。因為他發現,茶山上很缺可用好用的中耕機。當前,茶農多用國產微耕機勉強替代,但只能進行淺表層翻耕,上下坡時容易重心偏移,實際使用時很是費力。而國外進口的中耕機暫不說價格高,很難適宜我國茶園的土壤和地形。
2021年,浙江啟動科技強農、機械強農行動。由新昌縣農業農村局主導的“茶園履帶式掘耕機研發制造推廣應用一體化項目”被提上日程。研究環節,浙江省農科院負責刀具結構、掘耕軌跡規劃、變速箱改進優化等,中國大佛龍井研究院領銜機藝融合等,具體樣機制造、試驗和產品熟化則交由陳志東,政產學研用高度協同,顯著提速進程。
今年,這款名為“茶園王”的履帶式掘耕機基本定型,進入量產熟化階段。通過改進齒耕刀具、變速箱、底盤等部件,并結合掘耕軌跡規劃技術、北斗精準化定位等,其可適用于不同省份的山區丘陵茶園,一天一機可作業80畝茶園,且施肥、除草、松土三合一,省力更省心。未及大面推廣,上半年已訂出六七百臺,陳志東信心滿懷地預測,僅該單品,未來能有4000多萬元產值。
“聚焦聚焦再聚焦”是陳志東的深切體會,也是袁均富的策略調整方向。這幾年,他敏銳地察覺到,新茶飲異軍突起后,對于大設備的需求在急劇擴增。“小茶機的市場容量很有限,空間利用率、能耗、品質穩定性等日漸無法滿足食品級的新茶飲加工需求。人無我有,這就是新賽道。接下來,我將慢慢減少門類,鎖定新茶飲,開辟發展新空間?!痹徽f。
科技打開更多想象空間
行業變革背后,不甘常規、敢于創新的“攪局者”,常常至關重要。亦如行業規律,新昌茶機界也有著自己的“沉浮錄”,落后企業在消失,新生代在崛起,同時還有跨界而來的大咖。過去,慣用的茶葉生產線多采取單機并聯,按照工序流程將設備物理連貫。浙江陀曼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帶來的全新方案則是,按照工業化標準全流程,實現數字化、智能化連續生產。
“陀曼”的老本行原與農業八竿子打不著,在高端數控機床很具影響力,且積累了大量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經驗,兩年前才一腳踏入茶機領域,劍指高端龍井茶與新茶飲中的原料茶。集團副總裁王軍主導項目研發,談及單機并聯與智能生產線的最大區別,在他看來,后者更似化學反應,核心在于大數據。
“整條生產線有幾十個傳感器,融合了眾多‘炒茶大師’常年經驗轉化而來的數據,同時又源源不斷產生數據。未來,像不同的天氣、溫濕度,不同的原葉品種、采摘時間、老嫩程度,鍋體溫度、機械力度、炒制時間等各有不同,自動匹配調整工藝參數,最終形成最具價值的數據模型。”王軍形象地稱之為“會思考的炒茶機”。
對于這種新變革,炒了40多年茶的陳小秋既感不可思議,又似懂非懂。作為全縣唯一的機械炒制和手工炒制的“雙茶王”,她被聘為“陀曼”的技術顧問。陳小秋只知,用兩只巴掌手工炒,就算爭分奪秒,產能也是微乎其微,而眼前的生產線,10個小時能做出500斤干茶,且品質更穩定,只能“甘拜下風”。
科技革命總令人嘖嘖稱奇,卻也并非一蹴而就,背后是潛心多年的厚積薄發。就像為解決名優茶的采摘難題,“80后”王東林孜孜不倦探索了十多年,才換來了“便捷階梯輸送式采茶機”。據介紹,其特點在于一人一臺機器,手持一天可采兩畝茶葉,相當于5到7人的采摘量。
“別看機子小小,背后有幾十項專利,首創了梳葉分區切割和原位立姿輸送的采收技術。瞧,往復切割時,幼芽在鞘板保護下不易被損傷,又使采下的芽葉在傳輸帶的轉動下,直立送到集葉倉,從而提高了鮮葉勻整度。”王東林還不滿足,希望能繼續優化,今后能精準區分一芽一葉和一芽二葉,“盡管去年才賣了1000多臺,但我相信,這個市場非常大,畢竟只要好用,幾天就能賺回本了。”
新昌素以“小縣大科技”聞名,小小山區匯聚了16家A股上市公司,制造業底蘊頗為深厚。對于茶機行業出現的這些景象,新昌縣農業農村局局長俞浩芳表示,這將為“名茶之鄉”刻下新注解和注入新內涵,今后將加速推動茶機裝備的高端化、智能化和綠色化,目標打造10億級的產業集群。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