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農碼”賦能“土特產”
昨日,記者從“浙農碼”賦能“土特產”全覆蓋工作推進會上獲悉,將以“浙農碼”為紐帶,全面打通農業生產端、流通端、消費端全要素信息數據,實現產供銷購鏈條暢通。
長期以來,農業農村數據因產業環節、業務部門、行政層級分散而形成數據壁壘,制約全產業鏈發展。“浙農碼”可通過統一數字身份標識,實現農產品從田間到餐桌的全生命周期追溯,并構建起覆蓋生產、加工、流通的全鏈條數據閉環。
2020年11月,浙江上線“浙農碼”。目前,溫州全市“浙農碼”賦碼用碼量累計超5100萬次。雁蕩山鐵皮石斛列入省級“浙農碼”賦能區域公用品牌試點,溫州食用農產品標識、溫禽追溯、樂清鐵皮石斛溯源系統、文成耕農有道等本地特色應用對接“浙農碼”。同時,“浙農碼”的應用場景不斷豐富,漁船進出港報告等先后接入“浙農碼”,瑞安市成為全省“村社碼”試點單位。
會上,“浙農碼”賦能“土特產”數字名片正式發布,包含土特產品牌、農業主體、農產品數字三張核心名片,與食用農產品承諾合格證關聯,實現分層開發與即時呈現。同時,首批農貿市場“浙農碼”賦碼品質產品專區公布,“浙農碼”賦碼產品推廣計劃啟動。
接下來,溫州將以“科技+品牌+數字”三賦能為重點,支持農業主體圍繞農業生產、管理、服務開展全鏈條設施化、數字化、智能化改造,加快推進75個智慧農業儲備項目建設,實現投資額74億元,到2027年建設數字農業工廠、未來農場110家以上,“浙農碼”賦碼用碼總量突破1億次。并實現省定“3大品類20種重點品種”數字化追溯,提高重點品種全鏈條質量安全管控能力。優先實現溫州大黃魚、樂清鐵皮石斛、平陽黃湯等31個省名優“土特產”百品榜產品“浙農碼”全覆蓋,實現區域公用品牌授權、綠色農產品認定和農產品地理標志授權等管理與“浙農碼”數字名片管理融通。
全市重點品種農產品生產主體將實施全程追溯及跟蹤評價,建立農業主體分類分級監管機制,信用高者有抽檢減免等激勵措施,在資金獎補、項目申報、產品認證等方面予以傾斜。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