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農文商旅“新”融合 碧螺春里展乾坤
驚蟄一過,春暖花開。在蘇州吳中區洞庭東山和洞庭西山,茶農們開始忙碌起來,采摘、炒制、包裝、銷售……期望趕在清明前,為新老茶客準備好新鮮的碧螺春茶。
“90后”的宋彧是東山吳儂碧螺春茶葉專業合作社的負責人。2018年,在外闖蕩多年的他割舍不下家鄉的茗香,回來做起了“新農人”。從挑水施肥到修剪茶樹再到采摘炒制,他在陽光與泥土中品嘗到了未曾有過的滿足感。“干碧螺春這行,就像整個制茶過程,揉捻、搓團,快不得也慢不得,既要耐得住性子,也要掌握好火候。”宋彧說,每當自己辛苦一晚做出的好茶獲得顧客好評,那種喜悅甘之如飴。如今,藝術專業出身的他也在發揮自己特長,做起直播,希望通過向網民們展現新茶制作技藝、茶藝文化等,讓更多人了解、喜愛碧螺春。
從遵循傳統碧螺春制作技藝到創新網絡傳播,一顆顆小小嫩芽里藏著巨大潛力。近年來,坐擁洞庭山碧螺春茶核心產區的蘇州太湖國家旅游度假區持續探索茶文化、茶產業、茶科技“三茶”統籌大文章,通過推動洞庭山碧螺春制作技藝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強化傳承保護弘揚,落實《吳中區洞庭山碧螺春茶產業振興三年行動方案(2023-2025)》等推動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實施原產地保護、打造小葉種茶樹種質資源保護基地等措施確保碧螺春品質。
走進蘇州太湖國家旅游度假區,山巒起伏間點綴著座座茶園,道路兩旁隨處可見制茶、售茶的店鋪。深入其中不難發現,一批嗅覺靈敏的創新創業者們已先行而動,圍繞碧螺春做起了農文商旅融合發展的大文章。
在太湖畔經營著民宿和餐飲業態的“80后”雍朕,這兩年一直琢磨著創新“舌尖上的碧螺春”。2024年,他同專業機構合作,研發出碧螺春拿鐵新產品,憑借獨特的口味,一下子走紅網絡,平均一天銷量超百杯。“農文商旅融合難點在于差異化,我希望開發更多融入碧螺春元素的飲品、甜點,打造在太湖畔賞美景、品美食的獨特體驗吸引客流。”雍朕說。
有的人在探索新產品、新業態,有的人則在探索新技術、新模式。
當記者來到天王塢茶園,“80后”的姚益林正在巡檢茶樹,這里種植的50余種新品種茶樹是他眼里的“寶貝”。“傳統的碧螺春只采收到谷雨前,產量有限,想從空間上擴大規模,在寸土寸金的太湖畔也很難做到,我想從技術上尋求突破。”姚益林說,近年來,他同高校院所合作,正在研發高產新品種,希望通過拉長生產周期,提升畝均產量,實現新發展。
十多公里外,“60后”的柳榮偉則在探尋另一條路徑。“國內干茶葉的內銷總額這幾年一直維持在3000多億元,但新式茶飲行業市場發展迅速,規模已突破1400億元,這里孕育巨大機遇。”柳榮偉說,2015年他所在的東山茶廠與香格里拉集團合作,為其提供果味茶,去年還同金星啤酒集團合作,推出碧螺春中式精釀啤酒。如今東山茶廠每年都會有十多款新產品上市,去年實現總銷售1億元,更帶動合作茶農每年能增收5000-8000元。
政府搭臺、市場唱戲,由碧螺春牽引而來的農文商旅融合發展正在展現出巨大潛力。2024年,吳中區碧螺春茶總產值達4億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9280元,同比增長5.5%。
當地對碧螺春的探索未曾止步。近日,2025蘇州太湖洞庭山碧螺春茶品牌大會暨鄉村振興伙伴計劃啟動儀式順利舉行,吳中區委書記丁立新在活動現場表示,未來吳中將系統抓好“三茶”統籌大文章,積極發展“茶旅+研學”“茶旅+康養”等融合新業態,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增添新的活力。(完)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