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鏈增效做強鄉村特色產業
鄉村特色產業是依托地域資源稟賦和獨特鄉土文化,根植農業農村農民生產生活,極具鄉土人文特色的產業形態。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強調,促進鄉村特色產業延鏈增效、聯農帶農,拓寬農民增收渠道。當前,鄉村特色產業已成為鄉村振興的重要引擎、農民增收致富的主要渠道。
近年來,全國各地鄉村特色產業蓬勃發展,富民效應顯著。數據顯示,2024年,全國新建了40個優勢特色產業集群、50個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認定了333家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預計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營業收入超18萬億元。經過多年政策引導、扶持和培育,天水的花牛果、柳州的螺螄粉、單縣的羊肉湯等農特產品走向全國,村超、村BA、雪鄉等“村字頭”文旅IP走紅網絡。從上游原材料種植養殖、中游農產品加工到下游農文旅融合,一批鄉村特色產業的延鏈“蝶變”,成為消費者眼中的香餑餑,也走出了因地制宜推動興業、強縣、富民一體化發展的產業路。
不容忽視的是,進一步推進鄉村特色產業發展也面臨一些問題,例如產品同質化嚴重、附加值較低、質量不穩定、標準不統一,電商經營門檻低、小微經營者眾多,甚至出現了以次充好、低價競爭、高價宰客等亂象,需要多措并舉、穩健施策、延鏈增效,把鄉村特色產業建成聯農帶農的富民產業。
依“特”成“產”是深耕產業化基礎,科技賦能是延鏈增效的關鍵。各地要依托自然、人文資源優勢,以產業基礎和產業特色為導向,明確主導產業和發展方向,編制鄉村特色產業發展規劃,建立產業標準和評價體系。調動各類要素幫扶龍頭企業,整合資源創建優勢產業集群,推動鄉村特色產業發展實現群聚效應。通過虛擬仿真、人工智能賦能“農產品+文創+旅游”發展的新業態,向一二三產業融合的產業鏈進軍,促使鄉村特色產業跳出種植、養殖的狹窄出口,不斷延長產業鏈條,構建完整產業生態。
實施農業品牌精品培育計劃,提升鄉村特色產業的品牌價值,是增強市場競爭力的重要舉措。加強品牌建設,提升品牌效應,以情感消費、文化消費為牽引,深挖各地獨特的自然風光、風土人情、歷史文化、民俗技藝,賦予品牌文化價值,打造獨具地域特色、充滿泥土氣息、飽含鄉韻鄉情的品牌名片。樹立品牌意識,加強品牌保護,從注冊商標、加強包裝、宣傳引導、打擊侵權等方面提升品牌市場知名度、美譽度,打擊假冒偽劣產品,維護品牌形象和聲譽。
助農直播、產地溯源、主播帶貨等流量加持的電子商務新業態,使鄉村特色產業足不出戶就能叫響全國,已經成為推動鄉村特色產業全鏈條數字化轉型升級的重要突破口。要以數字化引領產業融合,打造農文旅融合的消費新場景,實現“品質溯源—旅游消費—文化體驗”的產業鏈延伸。加快制定行業標準、加強市場監管、優化消費環境,實現數商興農的可持續發展。
推動農民合作社產業化經營是落實鄉村特色產業聯農帶農的重要抓手。要通過財政補貼、稅收優惠、助農金融等直接手段,提供設施改進、技術培訓、信息服務等間接保障,引導以家庭農場為基本單元聯合組建農民合作社,建成產加銷一體化服務的新型產業化經營主體。鼓勵以訂單帶動、入股分紅、利潤返還、托管服務等多種模式搭建起農民合作社與農戶之間的穩固利益聯結,精心編織“聯得緊,帶得穩,收益久”的聯農帶農機制,確保農戶深度嵌入全產業鏈各個環節,將產業鏈增值帶來的紅利真正留在農村、留給農戶,形成盤活農村優質資源、激發農業經濟活力、拓展農民增收渠道的共贏局面。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