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米狠狠干_哈哈哈哈哈第4季免费视频高清_日本网站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_久久久少妇高潮久久久久_四色导航_欧美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老牛影院

浙江永續農業品牌研究院郵箱
當前位置 : 首頁>>永續動態>>其他媒體報道

池州:喜看沃野涌春潮

來源:池州日報 記者:韓磊 更新時間:2025-04-01

夜色沉沉,貴池區墩上街道種糧大戶郭正東水稻基地,一顆顆種子正在暗處蓄勢萌芽;拂曉初現,東至縣張溪鎮萬畝油菜田,一場金色的視覺盛宴已悄然上演;萬物明朗,石臺縣小河鎮中硒農業科技公司,“一粒硒米”開啟了從“車間”到“舌尖”的旅行;春風和暢,青陽縣楊田鎮鄉村振興產業園,一箱箱特色農產品正打包裝車“端上”千家萬戶的餐桌;華燈初上,九華山風景區九華鄉老田村的劇場里,民謠歌手抱起了吉他,文藝青年端起了一杯溫熱的咖啡… …

這是一幅池州農業農村“十二時辰春景圖”:春潮沃野,“豐”景連畦織錦;青山綠水,鄉愁落筆成詩。在這幅生機盎然的畫卷里,每一處著墨都是點亮豐收的希望,每一處用筆都在繪就鄉村全面振興最美底色。

科技賦能

促進穩產增產

323日早晨,墩上街道河口村,怒放的油菜花隨風搖曳,郭正東站在田埂上,注視著田間,他的前方,數臺旋耕機正來回作業。“我們在對育秧田進行精細化平整,為后續秧苗移栽做好準備。”郭正東說。

郭正東種糧已11年,從一開始種植品種單一、采用傳統的耕作方式,到現在種植再生稻及其他優質高產品種、運用科技手段種糧,他的致富之路越走越“新”。

“從稻種出芽到稻谷收割,現代農業技術為我們全程‘護航’。”在郭正東的育秧工廠里,工人們熟練地操作育秧機,自動化的播種設備讓每個秧盤都均勻地鋪滿稻種,然后送進恒溫恒濕的暗化室催芽。“與傳統室外的人工育秧相比,這種機械化工廠育秧不僅效率高,而且出苗整齊、成活率高。”郭正東說。

到了插秧時節,無人駕駛插秧機又成為新“利器”。去年,郭正東給插秧機加裝了“北斗導航”全自動無人駕駛設備,原本1臺插秧機至少需要2個人同時操作才能駕駛,現在只需要1個人就可以,極大節約了人力成本。

除了生產方式上體現科技賦能,在種植品種上,郭正東也精心選擇。近些年,他在市農科院指導幫助下,積極發展再生稻種植,不斷研究更新種植技術,品質、產量實現穩定提高。“從去年情況來看,我們再生稻第一茬畝產達到600公斤,第二茬畝產近300公斤,效果很不錯。”郭正東說,現在每畝比過去增收近400元,今年將繼續種植400畝再生稻。

與郭正東相距100多公里的東至縣龍泉鎮種糧大戶邱本仁,這段時間也正忙著育秧。成排連片的大棚內,一個個育秧盤整齊擺放,綠油油的秧苗在溫暖濕潤的環境里茁壯成長。“大棚保持恒溫恒濕,一旦出現異常,棚內的感應器就會向手機APP發送預警,技術人員即刻處理。”邱本仁說,在農業部門幫助下,借助科技力量,基地水稻育秧效率大大提高,一年可培育出近5萬畝秧苗,除了本地種糧大戶外,安慶宿松、望江以及江西彭澤、湖口、鄱陽等周邊地區很多人也委托他幫忙育秧。

五谷者,萬民之命,國之重寶,關乎國計民生。近年來,全市上下堅決扛穩糧食安全責任,堅持“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加快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步伐,讓越來越多的“郭正東”“邱本仁”更加高效地多種糧、種好糧。

— — 去年,我市持續推進13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開展農作物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推廣面積256.4萬畝,水稻等主要作物覆蓋率達100%

— — 建成7個育秧中心、9個烘干中心、4個綜合農事服務中心;

— —主持、參與“十四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課題3項和省級重大科技專項4項,引進省級成果轉化項目2

…… ……

市農科院副院長紀根學表示,一系列強本固基、機械強農、科技賦能等高效舉措,目標都是提單產、穩面積、減損耗、增效益,促進糧食增產增收。2024年,全市糧食播種面積182.18萬畝,超目標2.68萬畝,同比增長0.2%;總產67.79萬噸,超目標0.54萬噸,同比增長0.78% ,實現“二十一連豐”。

內培外引

壯大特色產業

幾場春雨過后,青陽縣酉華林場“熱鬧”起來,一個個“綠色精靈”沖破泥土、腐葉層,探出腦袋開始生命的旅程。過不了多久,工人們就要將它們挖出、裝框、送到新的“家園”。這里是九華黃精原種育繁基地,這些“綠色精靈”是九華黃精的幼苗。

九華黃精,池州名貴特產,有著1500多年的種植歷史,其制作技藝入選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這片原種育繁基地的主人吳振東是這項技藝非遺傳承人。這些天,他與工人一起,穿梭在深山密林間,探尋這些“寶貝”。

“ 九華黃精,以九華山及周邊地區野生環境下生長的品質最佳。我們在育繁及種植過程中,堅持不改變其原有生長環境。”位于酉華林場的育繁基地有300畝,像這樣的基地,吳振東在環九華山核心區一共開辟了1000畝。由于品種好、品質優,周邊很多的企業、大戶都在他這里訂購種苗。

育繁只是吳振東的一項業務,他的主要工作,是九華黃精系列產品的生產與推廣。“我們目前已經開發出黃精茶、黃精酒、黃精丸、黃精原漿等產品,線上線下銷售非常火爆。”吳振東說,去年他的公司年產值達到3000萬元。

石臺縣,以“富硒”聞名,當地富硒農產品深受市場親睞。324日,位于小河鎮的安徽中硒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內,工人們正對富硒米漿進行比對配方、精磨、混合、包裝,發往全國各地。“我們以本地優質富硒大米、富硒水果等為原料,運用先進工藝延長生產鏈、增加附加值,開發出了富硒蛋白粉、慢糖米、FD凍干等產品,市場反饋非常好。”公司副總經理孟振華說,去年,公司銷售額約3600萬元,今年目標達到5000萬元。

安徽中硒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是石臺縣引進的一個農業重點項目。去年,公司建成農業智慧數字平臺,實現從種植到加工、銷售的全流程數字化管理,同時投資1.1億元建成硒米三產融合示范園,助力石臺富硒農產品特色產業高質量發展。

“經過多年探索、發展,目前我市已經形成九華黃精、竹業、池州鱖魚、富硒農產品、食用菌和茶葉為代表的6大特色產業。”市農業農村局黨組書記、局長朱文明介紹,我市堅持內培外引,培育壯大本土龍頭企業,積極引進優質農業項目,充分發揮市鄉村振興公司等平臺帶動作用,重點推進綠色食品產業集群發展,扎實做好“三頭三尾”增值大文章。“安徽中硒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等一批優質農業主體的涌現,是我市內培外引成果的生動體現。”

截至目前,全市現有市級以上龍頭企業254家,其中國家級3家、省級33家;培育規上農產品加工企業110家,建成省級長三角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19個;建成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7個;注冊發布“池出好味”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品牌微信小程序已在50多家門店運用,并與5家農業企業開展品牌戰略合作。去年,全市綠色食品產業年產值435.64億元,同比增長16.35%,其中九華黃精、池州鱖魚、富硒三大產業年產值達到120億元,同比增長50%

“千萬工程”

塑造和美鄉村

小橋流水、粉墻黛瓦……走進春天里的老田村,仿佛步入了一幅立體水墨畫。沿途古韻十足的民居植入了小劇場、夜讀空間、咖啡館等新場景,讓人耳目一新、流連忘返。

近年來,趁著和美鄉村精品示范村建設的東風,老田村以“千年老田吳·九華第一村”為主題,聚焦文物古建保護活化、歷史文化傳承創新,打造集景區旅游集散地、古村文化體驗、創意產業集聚、詩意生活度假于一體的文旅度假村。“周末約上幾個好友,來老田村聽聽音樂、喝喝咖啡,度過一個悠閑時光,舒適感拉滿了。”蕪湖游客陳威說。

“我們深入開展人居環境整治、鄉風文明建設,修復古村落傳統風貌,依托九華山旅游熱度,相繼推出了‘九華戲苑’‘花花音樂會’等特色文藝品牌活動,促進農文旅融合,讓古村落煥發新的生機。”老田村黨總支書記吳朝華說,他們還聯合周邊5個村,成立聚金沙文旅村級聯盟,采用“支部牽頭、聯盟助力、企業實施、村民入股”的發展模式,盤活旅游資源、吸引業態入駐、壯大集體經濟。“我們去年村級年經營性收入超過70萬元,帶動村民戶均收入超過4萬元。”

“過去鄰里為地爭不休,如今戶戶讓地建花園。”東山村的“蛻變”,讓身為村黨總支書記的王龍發感慨萬千。東山村是東至縣堯渡鎮的一個行政村,曾經村內道路狹窄擁堵、雜物堆積,鄰里矛盾頻發。

“我們意識到,這種狀況必須要改變,所以在啟動和美鄉村建設之初,便考慮從改造村道破題。”王龍發說。在黨群動員會上,老黨員韓云龍率先表態:“修路是大事,我全力配合。”村兩委也積極通過“板凳會”“村民議事會”等形式,動員廣大村民支持參與,短短數月,村內主路便鋪上了瀝青。村民們還紛紛化身“設計師”,主動讓出地塊,在房前屋后打造微景觀、小花園,村莊面貌煥然一新。

“千村引領、萬村升級”工程實施以來,我市循序漸進、久久為功,扎實推進山水池州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我們堅持‘點、線、面’統籌推進,狠抓項目建設、聚焦環境整治、培育鄉風文明、深化基層治理、注重多元特色,形成各具特色的和美鄉村發展新格局。”朱文明說。

截至目前,全市獲批省級和美鄉村精品示范村26個,占比居全省前列;建成和美鄉村省級中心村619個,覆蓋全市80%以上的行政村,占比居全省第一。值得一提的是,去年全市集體經濟強村占比首次突破50%;全市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長7% ,居全省第三。

喜看沃野織錦繡,鄉村振興正當時。眼下一幅農業更強、農村更美、農民更富的嶄新畫卷,正在池州大地徐徐展開。“今年,我們將認真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按照‘總量上臺階、增速爭先進、人均沖上游、單打拼冠軍’要求,聚焦‘四個轉變’、促進‘兩個更優’,學好用活‘千萬工程’經驗,推深做實農業產業化‘1+3+6+N’提升行動,聚力‘內培外引’雙輪驅動,統籌抓好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和糧食生產、鄉村產業發展、和美鄉村建設、農村改革、長江十年禁漁等農業農村重點工作,守牢糧食安全和不發生規模性返貧致貧底線。”朱文明表示,將通過不懈努力,聚力形成一批具有池州辨識度的“三農”標志性成果,奮力走好具有池州特點的鄉村振興之路。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吉县| 岳阳县| 方正县| 黔西| 岳阳县| 军事| 三门县| 雷州市| 南充市| 安陆市| 霍林郭勒市| 农安县| 彝良县| 醴陵市| 永济市| 乐东| 修水县| 晋州市| 桃源县| 柞水县| 苍南县| 株洲市| 万源市| 聂拉木县| 青浦区| 天台县| 凤台县| 巢湖市| 禹城市| 章丘市| 卢氏县| 平江县| 新乡县| 海门市| 广灵县| 皋兰县| 西平县| 达拉特旗| 麻栗坡县| 紫金县| 海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