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散葉飄零”到“抱團生金”
春日的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中泰街道楓嶺村,山間云霧繚繞,連片茶園如綠毯般鋪展。茶農沈炳松挎著竹簍,手指翻飛間嫩芽輕落,臉上笑意盈盈。“以前賣青葉得趕早占攤位,現在茶廠敞開收,價格還比市場高。”他口中的茶廠,正是中泰街道“未來茶鄉”產業鏈黨委牽頭打造的共富工坊。這片曾以散賣為主的“綠葉子”,如今通過黨組織引領下的片區化組團發展,蛻變為帶動八村共富的“金葉子”。
“單打獨斗難成氣候,抱團才能把產業做大。”楓嶺村黨支部書記邵金衛指著茶山感慨。前不久,以楓嶺、雙聯、泰峰三村為核心,中泰街道成立“未來茶鄉”產業鏈黨委,下設3個茶產業黨支部,聯動重點茶企、合作社、茶農等N個主體,采取品牌宣傳、栽培技術、加工標準、茶葉包裝、茶文化標志標識、茶產業行業監管“六統一”。
如果說產業鏈黨委是通過組織架構層面,將中泰街道南部八村擰成一股繩,那么今年初,八村又往前一步,正式合股成立杭州余杭中泰云谷鄉村有限公司,可謂神形兼備,真正坐到了一條板凳上想發展。成立公司不難,關鍵誰來運營,怎么運營?楓嶺村的“鄉村CEO”唐梅紅受聘成為“強村公司”的職業經理人,這讓大伙兒都吃下了“定心丸”。
對于唐梅紅而言,亦是歡喜不已。“以前,幾個村子各干各的,現在資源、客源、人才共享,對于運營主體而言,地域大了,資源自然更豐富了,可以圍繞茶葉這一核心,有更多文章可做。”唐梅紅攤出規劃圖,這頭要改成茶舍,那邊要用茶園觀光小火車串聯,再通過稻田藝術節、古法茶藝體驗等農事節慶和活動,引得八個村的村書記個個興致盎然。
眼下正值春茶季,在楓嶺村,隨著茶葉零星冒芽到大片開采,豐嶺茶廠內一條智能化的生產線也由此開足馬力。鮮嫩的青葉經過攤青、殺青、回潮、輝鍋等工序后,搖身一變為包裝精美、品質上乘的商品。茶廠負責人李琦細細算了一筆賬,統一加工后,茶農從以售賣青葉為主,逐漸向售賣干茶轉變,相較以往,茶葉均價提高30%左右。
此外,產業鏈黨委還不斷推動茶文旅深度融合。在楓嶺村烏龜山,小朋友擼起袖子體驗古法造紙;在雙聯村,游客跟著非遺傳承人學炒茶;在泰峰村,親手采摘鮮嫩的茶芽,感受指尖與自然的親密接觸……“過去賣茶葉,現在賣風景,村集體年收入大幅增長。”雙聯村黨支部書記胡利祖眉開眼笑。
從“各掃門前雪”到“片區組團干”,中泰街道的實踐正是余杭“共富新鄉村”建設的縮影。今年以來,該街道八村集體經濟總收入突破1600萬元。“黨組織鏈起資源,產業鏈提升價值,人才鏈激活動能——這就是我們的共富密碼!”中泰街道黨工委書記陳波信心滿滿。如今,更多“綠葉子”正在余杭的青山綠水間,書寫著“金葉子”的共富新篇章。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