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特產成為農民增收致富大產業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特色,一方特色成就一方產業,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要落實產業幫扶政策,就要做好“土特產”文章。廣東茂名的荔枝結出“甜蜜果”、山西大同的“忘憂草”開出“致富花”、重慶中益的黃精成了村民增收致富的“黃金”、陜西柞水的木耳、山東棗莊的石榴、江蘇鎮江的草莓……越來越多的“蘋果村”“木耳鄉”“黃花鎮”涌現。一個個“土特產”正變身農民增收致富的大產業,農民的“金扁擔”越挑越穩。
扎根于“土”
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經。有什么樣的水土,播撒什么樣的種子;有什么樣的資源,發展什么樣的產業。基于一方水土,深挖資源稟賦,因地制宜,通過培育、激發特色產業生命力,讓沉睡的土地煥發新生機。
蘋果,既是陜北地區的傳統產業,也是脫貧攻堅的主打產業。陜北黃土高原,晝夜溫差與充足光照造就延安蘋果的脆甜多汁。如何把蘋果樹變成搖錢樹,成為一個可以細水長流、持續增收致富的產業,卻并不容易。延安的蘋果種植已經有80多年的歷史。雖然種植歷史悠久,但5年前仍然存在著品種老化、市場同質化嚴重、銷售缺少門路、賣不出好價錢及遇到冰雹霜凍等自然災害難以應對等問題。延安市宜川縣云巖鎮黨委書記杜云說“:原來這個園子是一戶一田一路,家家都要有生產路,原來有108塊,小田并大田以后并成了24塊,地界少了土地就多出來了,漲了95畝地。小田并大田以后以株代畝,土地不是按畝分,是按株分,一畝地能栽110株。如果你有一畝地就給你分110株,兩畝地分220株。”“以株代畝”打破了自然村“村界”、戶與戶“地界”,通過土地整理,多出了土地,解決了“土地碎片化”問題,為設施農業的開展、規模化經營、標準化生產、社會化管理的現代農業打下基礎。
從過去“賣產品”轉向今天“賣品牌”,延安蘋果產業也帶動了地域經濟發展。智能選果、包裝、冷庫貯藏、冷鏈運輸等配套產業不斷完善,物流、電商、批零市場網絡不斷延伸。近兩年,隨著更新品種不斷進入盛果期,延安蘋果產量還在加大,不斷有社會資本落地延安,通過鮮果精深加工把蘋果吃干榨盡,產業鏈不斷拉長,還帶動了約18萬農民再就業增收。
鮮明在“特”
突出地域特點,體現當地風情,人無我有,人有我優。深挖“土特產”背后的歷史、文化價值,更好地提高產品附加值,走出一條富有鮮明特色,符合自身實際的道路,擦亮“金字招牌”。
近年來,重慶市石柱土家族自治縣中益鄉圍繞搭建黃精育苗基地、管好在地黃精產業、開展黃精產品研發等方面,逐漸完善黃精產業鏈條,做大做強黃精產業。截至目前,中益鄉開發了黃精舒甘水、黃精茶、黃精面、黃精蜜片、黃精果脯、黃精蜜膏等6款產品,今年銷售總額達到500萬元。品牌創新上,打造“石柱黃精”品牌,借助展銷會與互聯網提升知名度,實現從“小眾藥材”到“國際商品”的轉變。近日,重慶(石柱)華溪村黃精面業有限公司與新加坡鴻蕾國際貿易有限公司簽訂出口意向采購合同,標志著石柱黃精產業首次實現自營出口“零的突破”。此次簽約后,將通過走進當地展會、超市搭建展臺、組織樣品試吃等方式,把石柱的黃精面帶到新加坡市場,讓更多當地人在了解黃精這一中藥材的同時,進一步叫響石柱黃精產品的品牌。
截至去年年底,我國累計認定地理標志產品2544個,地理標志產品直接產值超過9600億元。專家指出,依托農業農村特色資源,激活鄉土資源,既要建立科學的資源普查機制,摸清山水林田的“家底”,更需通過科技創新提升資源轉化效率,在土地耕耘上找差異、找特色,向開發農業多種功能、挖掘鄉村多元價值中要效益,強龍頭、補鏈條、興業態、樹品牌,寫好“土”字文章,讓沉睡的土地煥發新生機。
煥發在“產”
強龍頭、補鏈條、興業態、樹品牌,真正建成產業、形成集群,加快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增強市場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近年來,為適應新的消費需求,不少地區通過整合鄉土優勢資源、挖掘土特產的文化內涵與構建文旅消費場景,打造出各具特色的“土特產+文旅”發展模式,實現了從“賣產品”到“賣品牌”“賣體驗”的跨越。海南強調,鄉村振興要在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上下功夫,繼續做強做大有機農產品生產、鄉村旅游、休閑農業等產業;貴州指出,要立足縣域產業基礎,注重分工協作,錯位發展、串珠成鏈;青海明確,鄉村振興要突出農牧民增收這個重點,加快推進高原特色種業振興行動,發展綠色有機農牧業,打響高原土特產品牌。
產業的壯大關系著富民實效,云南咖啡產業的進階之路正是典型案例。前端,截至2024年底,云南咖啡種植面積超過120萬畝;中端,引入精深加工企業開發凍干粉、咖啡精油等數十種衍生品;后端,搭建電商物流體系,打通“從種子到杯子”的全鏈路。這種“接二連三”的產業融合,讓小豆子成為致富“金鑰匙”,實現國際品牌與云南咖啡的“聯姻”。
專家指出,做強產業鏈,讓“土特產”成為帶動農民增收的致富產業、促進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引擎,既要在主體培育上扶持龍頭企業牽引發展,培育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等多元經營主體,也要在要素配置上,推動技術、人才、資本等向鄉村集聚,讓生態資源可蓄能、能變現。同時,還要在利益聯結上,完善“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讓農民分享加工、流通環節的增值收益,向世界遞出更多“土特產”名片。
面向未來,唯有在“土”中尋根、在“特”上發力、在“產”中突破,才能將更多“藏在深山人未識”的鄉土資源轉化為“惠及千家萬戶”的富民產業,為農業農村現代化注入強勁動能。(本報綜合整理)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