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茶如何賣好價? ——看浙江余杭徑山茶的價值躍升之路
浙江杭州市余杭區盛產徑山茶,這幾年有兩大現象,著實令不少產業觀察者想一探究竟。首先是產值:當地7萬多畝茶園面積,產業總產值超50億元,畝均約7萬元,如此成績在茶葉供大于求的今天當屬難能可貴;其次是銷售:偌大一個產業,余杭卻無大型專業茶葉市場,當地茶農還不愁銷,并且價格連年攀升。
徑山茶有1280多年歷史,是禪茶一味的發祥地,陸游、蘇東坡等名士都曾到徑山禮佛品茶。“茶圣”陸羽同樣兩上徑山,寫就了《茶經》。可以說,徑山上的每寸土地,仿佛都散發著歷史文化的氤氳茶香。但茶葉畢竟不是古董,并非越老越值錢,歸根到底還是要拿產品說話,并且要讓消費者愿意為之買單。
余杭是首批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也是浙江唯一獲評縣級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能力建設典型樣板、杭州唯一獲評基層農產品質量安全網格化監管服務典范的地區。那么,映照在茶葉之上,如何從源頭上就把好品質產出來,又如何另一手把質量安全管出來,還能在市場上實現優質優價?春茶上市時節,記者專門前往一探究竟。
品質產出來,刻下好茶基因
走進位于徑山鎮的蘭花坪,可見山巒起伏,翠浪千重。這里是傳說中陸羽品茶論經之地,目前已是面積最大的徑山茶園。說起哪里好,四嶺名茶廠創始人李生龍如數家珍:“我種了40多年茶,有一個體會,想要茶葉品質好,生態環境首先要好。眼前的蘭花坪茶葉基地,原本就是省級生態茶園,無論土壤還是氣候,都非常適合栽種茶葉。”
“更為關鍵的是,整個茶園用的都是菜籽餅、羊糞之類的有機肥,農藥也是生物制劑。”李生龍介紹,僅為了除草,1802畝茶園,全年就安排了9名全職員工。“按照生態種植的要求,我們的茶園管理會比常規做法,成本至少增加30%,但換來的是1520畝綠色認證茶園。”
事實上,四嶺名茶廠只是個縮影,整個余杭西北部群山綿延,生態環境極佳,而當地茶農也頗具生態意識,大多采用綠色種植模式。數據顯示,7萬畝茶園當中,得到綠色食品認證的有88個,約1.8萬畝,有機認證3415.89畝。
浙茶集團是最早把目光投向徑山茶的大型茶企之一。在余杭,該集團下轄的浙江駱駝九宇有機食品有限公司坐擁2000畝茶園,其中半數經過有機認證,據負責人周楊波介紹:“‘九宇’構建了體系化的整套生產要求,像定期修剪就會大幅減少了病蟲害的發生率,再加上殺蟲燈、聲波驅蟲器等綠色防控裝置的應用,為好品質保駕護航。”
做好一杯茶,原料固然重要,加工同樣關鍵。每年春分過后,兩屆“茶王”童兆名似乎便有了分身術,一邊指導采茶工按標準采摘葉芽,另一邊,車間里也離不開他,殺青、揉捻、烘焙等,每一道工序都要過問。
“像我們這樣的廠,往往是一個工人負責一道工序,如同木桶理論,決定成品茶葉好壞的,是技術最薄弱的那個環節。所以,我們要求師傅帶徒弟,歷練3年才能獨當一面。并且全局上,我還要親自把關。”童兆民說。
據了解,一直以來,余杭區頗為重視茶工匠、種茶制茶大師、營銷能手等涉茶人員培育,連續多年舉辦徑山茶茶王賽、手工炒制大賽等專業性賽事,并加強與科研機構、高等院校等平臺的合作,圍繞茶葉種植、加工、保鮮、深加工等重點環節強化科技攻關,今年還致力于推動徑山茶、徑山紅茶、徑山抹茶等品類的地方標準制定,讓好品質能夠得以產出來。
一碼加一證,圍起品控高墻
好茶的基因刻在生產環節,但品質的保障還需檢測這對“火眼金睛”。“是不是好產品,除了生產環節要自帶優良基因,最終,還要看產品經不經得起檢驗。”余杭區農業農村局黨委書記、局長王洪銀告訴記者,為嚴把品質關,余杭在“區—鎮—企”建立了三道防線,同時定制專屬“一碼一證”,一鍵掃碼可獲取生產、加工、檢測、銷售等全過程信息。
“按照要求,成品茶葉出廠只需檢測感觀、水分等常規指標,而我們作為一個有機茶生產企業,每一批產品都要進行草甘膦、溴蟲腈等農殘檢測,以及蒽醌、滅菌丹等污染物檢測。”周楊波介紹,雖然公司對自己種植的茶葉非常有信心,但為確保萬無一失,還要對不同地塊的鮮茶進行抽樣檢測。
在余杭,“九宇”并非個例,但另一方面,高頻次的檢測也讓茶企增加了額外的負擔。對此,余杭農業農村局主動想招,一邊為企業爭取財政補貼,另一邊,聯合企業開發“茶葉專用快速檢測膠體金”,將單次成本降至1/4,效率提升4倍,推動實現“批批自檢、帶證上市”。據悉,去年,全區茶葉快檢共計8712批次。
除了基地批批自檢外,余杭構建“區級定量+鎮街快檢+基地自檢”三級檢測監管全覆蓋體系,還在各個鄉鎮街道建成了基層快速檢測點140余家,配備速測員140余人,區農產品質檢站則高頻度安排定量抽檢,三者通過分層級、全覆蓋的檢測網絡實現對農產品質量的全流程把控。
作為配套,也是對生產、檢測的賦能,余杭推動數智內控再升級,依托區級農產品質量監管平臺,建立主體數據庫,歸集抽檢、巡查、信用等信息形成主體畫像,建立“100%動態建檔、100%檢查巡查、100%處置到位、100%提升服務”閉環機制。基于此,包含了“合格證+浙農碼”的定制徑山茶應運而生。該“一證一碼”看似只是個二維碼,卻蘊藏著大能量,掃碼即可獲取全過程質量安全追溯信息。
鏈接消費者,好價反推質優
3月31日,余杭徑山春茶季正式拉開帷幕,為期兩個月的春日茶事狂歡由此開始。現場,徑山茶發布新品包裝,包括拈花、微笑和通透三款,巧妙融合了徑山禪茶與良渚文化兩大特色。開幕式上,徑山茶“玩”出了新花樣,以“AI陸羽”作為數字代言人,講述采茶心得,科普茶文化。
春天里,徑山茶事不斷。轉眼到了4月12日,隨著G8352次列車從杭州西站啟程,首列冠名“徑山茶號”的高鐵列車投入運營。這張承載千年禪茶文化的“流動名片”,將沿著滬蘇湖線、杭溫線等交通動脈,用中國高鐵的超級流量,為徑山茶注入全新動能。
總之,所有的舉措都是為了鏈接消費者,余杭區徑山茶行業協會會長樓情燦引以為傲道:“這幾年,徑山茶品牌價值持續攀升,2024年達到35.69億元,較2023年增加4.04億元,同比增長12.8%。去年,徑山茶還成功入選浙江省2024年縣域10億元以上‘土特產’全產業鏈名單。”
在余杭區政協秘書長、區茶辦主任吳建中看來,好品質既要產出來,也要管出來,最關鍵還要優質優價,讓消費者認可,通過品牌溢價為產業注入可持續發展動力。據他介紹,今年,余杭區專門出臺了徑山茶高質量發展的一套組合拳,包含了打響茶品牌、推廣茶文化、做強茶產業、提升茶科技四個方面共12條政策,以及涉及茶產業鏈各個方面的18條工作舉措。
余杭區徑山茶領導小組第一副組長、區政協主席沈昱認為,這“30條”政策涵蓋了從育種、種植,到加工、生產,再到品牌推廣等各個方面,在徑山茶的大產業格局下,全產業鏈的每個環節都蘊含著發展機遇,必須要跳出傳統思維框架,而非局限于單一賽道,“在‘徑山茶’這個大品牌的引領下,各展所長,共同把這篇文章做得百花齊放。”
當然,這些政策的最終落腳點,還是要讓企業和茶農有獲得感。對此,李生龍“現身說法”,指著一盒剛從產線上下來的茶葉,開始打開了話匣子,“它采自哪塊茶園,種植日期是哪一天,何時用了什么藥,產品流向了哪里等信息,全是透明的。消費者只需用手機掃一掃二維碼,產品的信息,甚至廠里的家底都一清二楚。”
“因為品質上乘、消費透明,我們的茶葉賣出了好價錢,均價躍居浙江第二,僅次于西湖龍井,高端產品單價站穩千元之上。”李生龍告訴記者,這不是個別現象,現在好的徑山茶不愁賣,光靠熟客口口相傳就夠了,根本不需要走大型批發市場。
為了確保消費者買到正宗的徑山茶,今年新包裝上還設有獨特的防偽標識,每個均獨一無二,如同徑山茶的“身份證”,并且根據標準對產品進行了等級劃分,在標簽上明確標注了等級。王洪銀信心滿懷地說道,今年,徑山茶總產量保持穩定,品質將穩中向好,力爭實現“徑山茶”品牌價值突破40億元。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