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培育讓“施泉”葡萄行穩致遠
上海施泉葡萄合作社開展的基地親子游活動。陳志軍 攝
“‘施泉’葡萄品牌是長三角一體化環境下成長起來的,我們合作社愿意輸出‘施泉’品牌,促進長三角葡萄產業振興。”在第七屆金山施泉葡萄節期間,“施泉”葡萄品牌創始人盧玉金對未來充滿期待。
浙江人盧玉金1992年大學畢業后,走上了“子承父業”的道路——種葡萄。不過,他走的是不同于父輩的現代農業之路,是到大上海做新農人的路。2001年,盧玉金從青浦來到金山,從50畝葡萄園起步,立志種出上海最好的葡萄,并于2002年注冊“施泉”商標。
2007年,在金山區農業農村委、呂巷鎮政府等部門的大力支持下,盧玉金成立上海施泉葡萄合作社,規模達1720畝。一個浙江人成了上海規模化葡萄經營者,這只是“施泉”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的開篇。記者觀察,“施泉”葡萄品牌的成長,最能體現長三角一體化背景下新農人和事業發展的內涵。
在盧玉金看來,“施泉”葡萄品牌的成長得益于政府、企業、研究機構三方協同努力。在苛刻的品質理念指導下,“施泉”葡萄贏得了10個全國金獎和20個上海市金獎。
“施泉葡萄之所以走在上海前列,關鍵是合作社持續追求科學種植,在新品種試種、設施栽培等方面可以說引領了上海葡萄產業的發展。”國家葡萄產業技術體系上海綜合試驗站站長、上海市農科院林果所葡萄團隊領頭人蔣愛麗說。
早在20年前,盧玉金獲悉上海農科院已經基本掌握了葡萄設施栽培技術,第一時間決定投身設施葡萄種植,在設施大棚里,他先后培育出夏黑、金手指、巨玫瑰、申華、陽光玫瑰等近30個品種。
盧玉金還鉆研嫁接技術。在上海施泉葡萄合作社核心基地內有一棵聞名江浙滬的“‘聯合國’葡萄王”,該葡萄樹共有18個品種,成熟時期分為早、中、晚三個時期,采摘時間從6月中旬至11月上旬。這棵葡萄王,就是盧玉金親手嫁接的。如今盧玉金的葡萄嫁接技術在金山區廣為傳播,為產業發展、農民增收作出了不小的貢獻。
一個農業強勢品牌,除了好品質,還需要品牌培育。“施泉”品牌成長過程得到了金山區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
以政府主導辦節慶促品牌建設是金山區打造農業品牌的最大亮點。2013年,金山區農業農村委主辦了第一屆上海施泉葡萄節,如今已經連續舉辦了六屆,每一屆都差不多持續三個月。因為節慶活動,“施泉”品牌被越來越多的上海市民所熟知。
“合作社為了繼續保持‘施泉’品牌的活躍度,今年第一次由企業自己來辦節,這是良性循環的結果。”談到施泉葡萄合作社主辦第七屆金山施泉葡萄節,呂巷鎮政府處于協辦的角色,副鎮長曹永強顯得很高興。
目前,金山區形成了1500余畝基地,統一技術規范標準、包裝、二維碼追溯,部分開始統一銷售。通過品牌帶動,全區葡萄銷量明顯增加,平均價格提高35%,平均畝產值增至3萬元左右。
因為品牌的影響力,施泉葡萄合作社和盧玉金獲得了諸多榮譽:2010年,合作社被評為上海市專業農民合作社示范社;2015年,合作社被評為全國科普惠農興村示范先進單位;2017年,盧玉金被評為“金山工匠”……同樣,因為品牌的影響力,“施泉”技術標準已輻射到了安徽、云南、湖北等全國8個省份,指導葡萄種植面積約一萬余畝,浙江、江蘇的4家合作社正計劃加入“施泉”葡萄品牌朋友圈。
對品牌輸出,盧玉金心里有一本明白賬。品牌輸出比技術輸出要復雜得多,只有解決好種植戶執行技術標準、品質標準和品牌標準這些難題,“施泉”才會越走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