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農業發展模式推陳出新 品牌培育富鄉村
近日,榮昌區在清江鎮舉行慶豐收活動。在一片豐收的稻田里,人們載歌載舞分享豐收的喜悅。
9月22日,石柱縣中益鄉華溪村居民點,慶豐收的“土家嘗新長桌宴”吸引了來自四面八方的土家百姓。
9月22日,在梁平區安勝鎮龍印村收割后的稻田里,農民用今秋收獲的辣椒和玉米擺出巨型國旗圖案和“70”字樣,慶?!爸袊r民豐收節”和新中國成立70周年。
9月19日,黔江區馬喇鎮農民在收割水稻。
暑去秋來收獲忙,遍地金黃谷滿倉。9月22日,石柱土家族自治縣中益鄉華溪村金溪谷熱鬧非凡,1000多名群眾身著盛裝載歌載舞,為重慶市“2019年中國農民豐收節”的慶?;顒幼髯詈蟛逝?。市農業農村委副主任高興明介紹,“今年豐收節,我市將辦一場特色鮮明、人氣集聚、產銷兩旺的盛會?!?/p>
重慶集大城市、大農村、大山區、大庫區于一體,農業農村主要經濟指標相當于中等農業省份。經過70年的持續發展,我市農業生產實現由量的發展向質的提升轉變,農民生活實現由追求溫飽到全面小康提升的轉變,農村發展由城鄉分割向城鄉融合邁進。
70年來,我市農業生產能力大幅躍升,如糧食產量由1949年的197萬噸提高到2018年的1080萬噸,增長了4.5倍;農業農村經濟日益繁榮,如全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由1949年的14億元增加到2018年的2050億元,增長了145倍;農民收入大幅增加,全市農民收入從1978年的126元(從1978年開始統計農民收入)增長到2018年的13781元,增長了108倍。
曬豐收的產量——
農業發展模式推陳出新
在海拔1000多米的黔江區水市鄉新安村,層層疊疊的梯田里稻浪滾滾,一派豐收景象。盡管在田間揮汗如雨勞作大半天,但當地的返鄉創業新農人孫小華并不覺得累,說起今年的收成,他樂得合不攏嘴。
“你能想象得到,如此美麗的梯田盛景,以前是一大片荒涼的草山么?”孫小華說,“我們把這里開墾出來后,搞起了‘稻+漁’的立體農業模式,今年的梯田核心示范基地面積增加到了300畝,還帶動全鄉大戶發展了700畝。據初步估算,今年產值將達300萬元左右。”
孫小華介紹,他們采用“稻+漁”的立體農業模式種田后,梯田生產的稻米和魚產品統一品牌,統一品種,統一銷售,產品已經通過了國家綠色食品認證。下一步,他還計劃進一步創新模式,讓產品更生態,土地資源效益更高。
“以前山區土地之所以撂荒,一個重要原因是農民種地不掙錢!現在我的稻田養魚,畝產純收入能達4000—5000元?!睂O小華說,他放棄高薪回鄉創業,就是要帶領大家改變以往傳統種植方式,通過立體農業讓水田產生疊加效益。
孫小華的“稻+漁”的立體農業模式,巧妙利用土地資源,一田兩用、一地雙收,既符合國家“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的大戰略,又能帶領廣大老百姓勤勞致富。
和新安村一樣,重慶大部分農村地處山區,平地少、落差大,可利用水源缺乏,漁業發展受到嚴重制約。為此,我市深入推進漁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利用有限的水資源發展立體漁業、生態漁業,創新出了“稻田養魚”等漁業發展新模式,走出了一條高質量發展的漁業之路。去年,我市水產品產量達到近53萬噸,漁業經濟總產值169億元,漁業發展水平居于西部前列。
“像漁業這樣,我市農業產業發展模式推陳出新,助推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總體穩中有進、穩中向優?!备吲d明介紹,今年上半年,我市實現農林牧漁業增加值520億元、同比增長4.2%;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528元、增長9.1%;第一產業投資111.2億元、增長35.5%,高于全市投資增速29.4個百分點。
曬豐收的質量——
調整結構發展山地經濟
山谷里,喜慶鑼鼓喧天,熱鬧的石柱“玩牛”上下翻騰,有趣的黃連勞作體驗歡樂不斷。作為重慶市“2019年中國農民豐收節”的三個分會場之一,石柱縣中益鄉華溪村準備的慶祝活動精彩紛呈。
觀看千人同跳土家擺手舞、參加傳統農耕文化取蜜比賽、品嘗土家嘗新長桌宴,華溪村精心準備的慶祝活動,除了邀請當地村民參與之外,還請來城里游客一同體驗豐收之樂。
“我國設立‘中國農民豐收節’,是國家對農民的尊重與肯定,也是對農民的關心和支持,更是對農民極大的激勵和鼓舞?!笔形k公廳副巡視員、駐中益鄉工作隊隊長李建樹認為,“我們之所以舉辦這樣極具儀式感的豐收慶典活動,就是為了激發農民干事創業的熱情,加快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步伐?!?/p>
地處大風堡原始森林深處“兩山夾一槽”地帶的中益鄉,海拔800-1900米,地勢高低不平、基礎設施落后、發展資源匱乏,農業種植以效益低的傳統“三大坨”(紅苕、玉米、土豆)為主。駐鄉扶貧工作隊實地調研后,提出了以調整產業結構、“三變改革”,發展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的方向。
在產業結構調整中,地處半山腰的華溪村的16個村民瞄準了海拔落差上千米的自然景觀,發動全村實施了一場“三變改革”:2017年11月3日,由村集體占股93.6%、16個村民占股6.4%的公司——中益旅游開發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公司大膽探索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三變”改革,并將改革第一步瞄準了深度調整產業結構。
村民將1000余畝玉米地、紅薯地、閑置地等土地入股公司,這些土地經開挖平整后種上了黃精、木瓜等優質中藥材,脆桃、脆紅李等暢銷經果林,菊花、牡丹等高效觀賞作物……經過公司兩年打造,如今,脆桃脆李觀光采摘園、荷塘月色垂釣基地、金溪旅游觀光步道、牡丹露營體驗區相繼建設,一幅瓜果飄香、風景優美、農旅融合的華溪畫卷正徐徐展開。
“改革帶來新氣象!”李建樹介紹,目前,中益鄉7個村全部成立了集體經濟組織,推動了土地、資金、勞動力按市場規律集約,拓寬了貧困群眾持續增收的渠道,提升了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戰斗力。預計到2020年,中益鄉7個村的集體經濟組織總產值將達1200萬元,收益200萬元左右。
放眼全市。從地理條件看,重慶大多數地方屬典型的丘陵山區,山高坡陡、溝壑縱橫。全市耕地3500多萬畝,常住人口人均1.16畝,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77%;15度以上坡耕地占51%,單塊1畝以下耕地占80%以上。這樣的條件,無法像北方平原地區那樣實現農業產業大規模發展。所以,效益相對較低的“三大坨”長期是農業的主導產業。
要在“雞窩地”“巴掌田”上提升農業、農產品質量,就必須實施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近年來,我市大力發展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大力實施科技興農等,讓重慶農業的質量有了大幅提升。
曬豐收的品位——
品牌培育富了鄉村
幾天前,在位于合川太和鎮石墻村的千畝老松樹林里的重慶市萬源禽蛋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萬源公司)基地,一位客商一次性訂購了數千枚單價6元的有機雞蛋——“石丫越野蛋”。今年截至目前,該基地養殖的4000只土雞,已創下500萬元產值。
萬源公司是重慶唯一一家通過中綠華夏有機食品認證中心認證的雞蛋生產企業,其產品先后獲得了無公害、綠色、有機等認證。其中,石丫越野蛋品牌的培育,整整用了8年時間。
“品牌不僅是企業的無形資產,更可以轉化為真金白銀。”萬源公司老板李萬明告訴重慶日報記者,自獲得有機農產品認證以來,盡管每枚石丫有機越野蛋售價不菲,盡管一年產量有80萬枚,但仍供不應求。
前不久,在河南駐馬店市舉行的第22屆中國農產品加工業投資貿易洽談會上,幾位市民對江津“彬哥花椒”展臺的一款鮮椒清湯魚調料充滿好奇:“這樣的火鍋真的能直接喝湯?重慶火鍋不是紅色的湯嗎?這一大桶湯只能吃一餐后就倒掉么?”
“彬哥花椒”創始人楊彬耐心地給他們解釋:“這款鮮椒清湯魚調料是我們的最新產品,以上乘的青花椒和青辣椒作為主原料炒制而成,煮出來的魚味道鮮美,魚湯也可以直接喝。去年8月該產品一經上市,就成為‘網紅’產品,至今已賣了300噸,實現銷售收入1200余萬元。”
“像萬源公司和彬哥花椒一樣,如今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展了‘三品一標’建設?!笔修r產品質量安全中心主任黃昀介紹,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農產品地理標志,簡稱“三品一標”,是農業部主導的安全優質農產品公共品牌。當前,我市大力發展的“三品一標”,已成為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的有效途徑。
截至2018年底,全市有效期內“三品一標”產品已達4783個,總規模40.196萬公頃,總產量829.7萬噸,總產值196.55億元。其中,納入重慶名牌農產品有437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