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心聲丨陽海玲:推動農村電商品牌化 為鄉村振興添動能
全國人大代表、湖南省新化縣楓林街道接龍村黨總支書記、鋤頭娃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農業基地技術員陽海玲。
疫情之下,農村電商發展勢頭迅猛,為滯銷農產品打開了銷路和市場。
數據顯示,目前農村電商突破1300萬家。電子商務在推動農村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的同時,農產品品牌化成為未來農業發展的大趨勢。那么,如何推動農村電商品牌化,為鄉村振興添動能?
全國人大代表、湖南省新化縣楓林街道接龍村黨總支書記、鋤頭娃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農業基地技術員陽海玲建議,加大對農村電商的扶持力度,助推農村電商品牌化發展。
以新化縣為例,陽海玲介紹,目前,全縣已登記注冊電商企業超500家,網商、微商2.6萬余家,電商從業人員已達4萬余人。充分發揮農村電商、網上供銷等平臺優勢,縣里大力扶持種養大戶、專業合作社、傳統手藝人加入電商隊伍,直接帶動貧困戶8000余戶增收增銷。
同時,今年中央“一號文件”要求,打造地方知名農產品品牌,增加優質綠色農產品供給。農業農村部等四部委發布實施《關于實施“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的指導意見》指出,加強農產品品牌建設,結合特色農產品優勢區等建設,積極探索利用網絡傳播新渠道,大力發展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培育一批知名的企業品牌、產品品牌,以品牌化引領規模化生產、標準化管理和產業化經營,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市場競爭力。
盡管如此,陽海玲表示,當前,農村電商品牌化建設也存在諸多問題。比如:農產品差異化不夠,即便龍頭產品也很難做到獨特、穩定的差異性;農產品季節性強,導致產品良莠不齊;農村電商人才匱乏,農村電商人才培訓體系不完善,物流配送體系不完善,以小規模、分散型生產經營模式為主,產品來源分散,標準程度低,這些都是品牌化發展的障礙。
為此,陽海玲建議,鼓勵基層政府創新區域公共品牌建設的推進機制,統籌農業農村、商務、文化旅游等相關部門,建立常態化協調推進機構,集中資源、集中力量重點打造優勢品牌。把農村電商人才培養納入本地職業教育。成立農業職業經理人、經紀人、鄉村工匠、文化能人、非遺傳承人電商培訓機構,創新培訓方式,為農民提供更多有效的培訓。
探索建立農村電商品牌目錄制度,健全農村電商品牌使用監管和預警體系,將農村電商品牌目錄作為統一組織發布農業品牌權威信息、指導地方政府和農業生產經營者創建品牌、引導品牌消費的重要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