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生態品牌助力中國山區農民脫貧致富
初夏時分,在浙江景寧畬族自治縣沙灣鎮葉橋村,一座無公害綠色高山蔬菜種植基地里,西紅柿、四季豆、辣椒等應季蔬菜長勢喜人。
村民們每天一大早就在地里忙著采摘,5小時后這些有機蔬菜就將通過冷鏈運輸,端上上海、杭州等大城市的餐桌。
位于中國東部山區的景寧,農民分散于“九山半水半分田”中,農產品種類繁多但大多不成規模,這是中國山區農業的典型特點,也是其經濟發展的瓶頸。但從另一方面來講,當地優質的自然環境又給農業經濟提供了得天獨厚的生態資本。
海拔600米等高線是景寧縣的一條重要的分界線。由于晝夜溫差大,光照充足,在高山上種植的農產品有著良好的品質。與此同時,這些地區卻是當地最貧困的地區。
為了讓更多的農民共享生態紅利,景寧縣探索打造“景寧600”區域公共品牌,為全縣海拔600米以上的高山生態精品農產品搭建產銷一體化的服務平臺,生產高山生態農產品的“小農戶”與現代化農業“大市場”緊密聯系起來,實現了產銷無縫對接。
“前些年,景寧縣的高山蔬菜除了農民滿足家庭食用需求外,只有少部分在當地市場上流通。質量雖好,但市場知曉度和流通性都不高。”麗水一山實業有限公司負責人蘇承波說。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蘇承波在沙灣葉橋村建立起300畝蔬菜種植基地,大力發展蔬菜產業,通過構建高效的物流配送網絡,實現了綠色高山蔬菜品牌化生產、種植和銷售一條龍服務。
在浙江省海拔最高的鄉——大漈鄉,平均海拔超過1000米的高山腹地,正煥發著濃濃的綠意。在這里,密密麻麻地栽種著高山茭白。
“由于海拔高、晝夜溫差大,大漈高山冷水茭白的品質好到可以生吃,價格也要比普通茭白貴幾倍。”大漈鄉黨委書記劉海華介紹,形成了品牌效益的大漈茭白每畝產值超過8000元,僅此一項就能給鄉里帶來4000萬元的收益,村民年均收入達28350元。
距離縣城30多公里的梧桐鄉林山村田媽農場,平均海拔在630米以上。村民們正忙著將剛采摘下來的荷蘭豆、黃瓜、西紅柿過秤裝車。
“2018年我和4位村民合伙成立農場,每年以一畝200元的價格流轉了60多畝土地進行高山蔬菜種植。”田媽農場投資人夏億明說,過去農民菜種多了沒銷路。現在加盟品牌,種的菜根本不愁銷。
“在農業品牌化的基礎上,通過頂層設計將生態環境要素納入產品價值,統籌各路資源,構建區域生態品牌,降低了農業生產主體直接對接市場的風險,提升了農產品的品質和效益。”麗水市委常委、景寧縣委書記陳重表示。
據景寧縣農業部門統計,“景寧600”農產品暢銷杭州、上海等市場,累計銷售額達15.33億元,平均溢價率超過30%,成為山區農民脫貧致富的重要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