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三化”水平高 市場“錢”景好
盛夏八月,綠意盎然。走進榕江縣車江壩區連棟標準化蔬菜大棚內,一排排拔節生長的黃瓜、絲瓜、豇豆藤蔓,躍動著新希望。
“這是今年第二茬蔬菜,全是訂單標準化種植,預計9月初可以上市。”貴陽農投集團榕江園區負責人孔維偉告訴記者,壩區第一茬辣椒、西紅柿、黃瓜、絲瓜等蔬菜共銷售1120.58噸,價值238萬元。
今年以來,榕江縣加快壩區蔬菜產業標準化規模化品牌化發展。目前,已建成高標準蔬菜生產基地8500畝,覆蓋帶動貧困戶3997戶16783人,戶均增收5000元以上。依托貴陽農投集團對接省內外16個一級批發市場等,實現產銷精準對接。
提高農產品標準化、規模化、品牌化水平,是提升農產品競爭力、影響力的關鍵所在,是開拓市場、提高效益的重要手段。
緊扣“八要素”,落實“五個三”,加快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六個轉變”,縱深推進農村產業革命。兩年多來,我省加快建立健全特色優勢產業的生產標準、加工標準、流通標準和質量安全標準,建設相對集中連片的大型農產品基地,打造了一大批農產品的公共品牌、區域品牌、企業品牌和產品品牌。
標準化生產穩定農產品質量,增強競爭力
7月31日,松桃自治縣大路鎮桂芽大壩里,600余畝百香果掛滿枝頭。“8月底,我們的果子將迎來大采收。第一批果已經售出7000多斤。”壩區龍頭企業松桃佳樂公司有關負責人曹曉穎說,目前主要銷往重慶、北京等地。
2019年,松桃成功引進佳樂公司入駐壩區,將百香果作為“扶貧果”重點發展。通過“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組織方式,公司采取高標準、高密度、科學示范栽培模式,全力打造現代化高效農田生產基地。
目前,全鎮共種植標準化百香果1600余畝。寨冠百香果基地獲全省“十佳最美百香果果園”稱號。依托電商平臺“苗家購”與阿里巴巴、京東等合作,助力“松貨出山”。
“貴州黃牛是全國最好的肉牛!”2019年,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盒馬鮮生創始人兼CEO侯毅為貴州黃牛點贊。
為促進黃牛產業標準化生產,我省充分利用大數據資源,圍繞養殖管理、屠宰加工等核心業務體系,建立和完善黃牛養殖標準及可追溯系統,推動黃牛產業各環節標準化有跡可循,實現從牧場到餐桌的全程可追溯,確保品質安全。
做干凈茶、生態茶。一直以來,貴州在茶產業標準化生產方面下足功夫。規劃種植茶葉土地用GPS定位,檢測土樣pH值和7種重金屬元素,確保茶園土壤安全。全面禁用草甘膦等,修訂貴州地域品牌新標準,提高茶葉安全指標。
自2019年以來,全省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始終保持穩中向優的發展態勢,監督抽查合格率達99%。目前,全省有6397個農產品生產經營主體通過審核,入駐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平臺,數量居全國前列。
“貴州農產品品質好,未來市場空間一定很大。”7月22日,在2020年渝黔特色農產品產銷對接活動上,重慶永輝超市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夏治寬表示,愿與貴州進一步對接合作。
截至4月底,我省先后建立了國家級農業標準化示范區74個、省級農業標準化示范區158個,覆蓋全省70多個縣的大宗農產品。
規模化生產加快裂變式發展,擴大供應量
“良田壩區要當好粵港澳大灣區的綠色健康‘菜籃子’。”7月7日,看著一輛滿載著30噸新鮮蔬菜的貨車駛出基地,奔向粵港澳大灣區,貴州珠江源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李艷說。
自去年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產品黔南州配送分中心啟動以來,都勻市墨沖鎮良田壩區連片規模化蔬菜種植迅速擴大。截至目前,壩區共完成蔬菜種植14.7萬畝(次),年產值1500萬元以上。
“樣樣都有,樣樣都不成規模。”過去,由于受交通、資金、觀念等多種因素影響,貴州農村產業“小、散、弱”的特征較為突出,農產品“好的不多、多的不好”。
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的貴州,立足資源稟賦、氣候條件、產業基礎和市場需求等,因地制宜,選準選優特色產業,力求在規模化上取得突破,帶動群眾就地脫貧。
“串珠成鏈”規模邁進——
從山地特色的實際出發,以壩區為重點把壩子、山坳、坡地、山地等串聯起來,建設起了相對集中連片的大型農產品基地,加快裂變式發展,迅速擴大供應量。
去年9月,德江縣龍泉鄉引進銅仁裕豐公司,把壩子、山坳、坡地、山地等串聯起來,發展花椒、茶葉等產業,努力形成立體化農業產業結構。目前,壩區1409畝土地規模化生產已然形成。
“抱團發展”花開千樹——
安順普定、鎮寧一帶的韭黃,威寧、羅甸、平壩一帶的大白菜,劍河、安龍一帶林下食用菌,水城、盤州、關嶺、長順的生姜,湄潭、鳳岡、石阡、都勻、正安的茶葉,以及遵義、畢節、銅仁等市州20余個縣的辣椒,特色產業跨區域產業格局喜人。
如今,貴州12個農業特色優勢產業規模迅速擴大。茶園面積700萬畝,連續七年居全國第一;食用菌裂變式發展,產量113.8萬噸,邁入全國第一梯隊;辣椒種植面積512萬畝,產量680萬噸,產銷全國第一;百香果從無到有,產業規模躋身全國前三;太子參產量占全國需求量40%,初具全國定價權……
品牌化發展圍繞市場做文章,提升影響力
今年夏天,鎮寧蜂糖李賣到了每斤30至60元,依然銷售火熱。
2017年,鎮寧蜂糖李在通過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認證后,鎮寧自治縣加快地域特色品牌建設,著力打造“中國蜂糖李之鄉”。今年,全縣蜂糖李種植面積達16萬余畝,采收7.5萬畝,產值達11億元,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2658戶,戶均增收6000余元。
綠色優勢是貴州農產品的金字招牌和核心競爭力。在迅速做大規模的同時,我省突出綠色、生態、健康、安全優勢,努力朝著品牌化邁進,有力提升農產品市場影響力。
依托織金皂角2019年被評為國家地理標志性產品優勢,織金縣不斷升級打造品牌影響力。如今,織金縣貓場鎮成為了全國皂角精加工、銷售的重要集散地,年加工銷售皂角精1000余噸,占全國市場份額90%以上。
再過不久,水城縣米籮鄉的紅心獼猴桃即將成熟上市,將給當地農民將帶來可觀收入。
如今,“彌你紅”牌水城獼猴桃實現農產品地理標志、無公害產地認定產品認證全覆蓋,認證面積6.5萬畝。水城獼猴桃以同類產品3倍以上價格暢銷國內外,具有顯著的產業競爭優勢。
綠色有機,品牌引領。貴州大力加強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地理標志農產品認證和管理,促進生態優勢、氣候優勢轉變為品牌優勢。
“貴州綠茶”已成為全國唯一省級茶葉區域農產品地理標志,“蝦子辣椒”“興仁薏仁米”等榮獲中國百強農產品區域公共品牌,畢節等地的綠色農產品入選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產品供應體系。
目前,貴州省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品牌達131個、綠色食品282個,省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品牌”超過950個,入選中國農業品牌目錄品牌7個,農業品牌眾多,影響力日益增強。
從無到有、從有到多、從多到好,沉睡千年的土地正在被喚醒,朝著“標準化、規模化、品牌化”高質量方向邁進,貴州走出了一條符合省情實際的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發展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