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資源優勢為市場優勢,湖北咸豐做強茶品牌
地處武陵山區腹地的湖北恩施州咸豐縣是農業農村部、湖北省政府認定的優勢茶葉區域。作為民族地區、革命老區、武陵山區、貧困地區、生態功能區“五區疊加”的特殊區域,近年來,咸豐立足綠色生態與富硒優勢,將茶葉作為脫貧攻堅的支柱產業,按照“基地做綠、加工做深、龍頭做強、品牌做響、銷售做暢、鏈條做長”的思路,搶抓政策機遇,努力走出一條高質量茶葉扶貧之路。
今日工作參考欄目為您帶來,湖北省咸豐縣立足自身生態資源優勢,打造特色茶葉品牌,實現“因茶而富”的經驗。
好山好水,種出綠色好茶
咸豐是“世界硒都”“華中藥庫”“鄂西林海”的核心板塊之一,資源優勢突出。2006年,咸豐縣決定在高樂山鎮龍坪村發展烏龍茶。鎮里33名干部共同籌資38萬元,以每畝600元的租金,租賃260畝土地種上了烏龍茶。
2009年,茶園開始逐步產生效益,干部的示范效應開始顯現。農民想收回租地,自我發展,干部就將基地無償退還農民。正向效應引導下,全縣茶葉面積不斷增加。
咸豐堅持高起點謀劃,加強茶產業發展頂層設計。目前已經建成以白茶、烏龍茶、紅茶為主的3個重點茶葉種植區,打造200公里茶葉走廊帶、7個重點茶葉鄉鎮和62個重點茶葉村;形成了支持茶葉產業發展的政策體系。整合縣域精準扶貧資金和涉農項目,投資2.4億元用于茶葉基地建設、扶持市場主體等關鍵環節。
為了將生態資源優勢更好地轉化為產業優勢,咸豐大力推進高標準綠色茶園建設,開展有機肥替代化肥行動,共安裝茶園肥水輸送管道1.1萬米,直接灌溉茶園面積3000畝以上;建成“茶園智能水肥一體化”技術示范區148畝,建設茶葉有機肥替代化肥示范基地2.32萬畝,化肥用量減少30%。截至目前,全縣茶園面積達27.4萬畝,其中可采摘面積18.4萬畝,有機、綠色認證茶園10.5萬畝。
打造品牌,講好茶葉故事
好原料也需要好的生產企業和加工工藝。2018年起,東西部扶貧協作結對單位杭州市余杭區安排幫扶資金幫助咸豐縣建設了16個村級茶葉加工廠。在利益聯結機制上,將茶廠投資折算成村級集體資產分配給茶區重點貧困村和經濟薄弱村,達到了完善產業鏈、增加貧困村集體資產和實現就近務工的效果。
咸豐縣積極整合各類項目資金,利用信貸擔保體系,多種方式支持茶葉龍頭企業做大做強。目前全縣已引進和培育省級茶葉龍頭企業4家、市級茶葉龍頭企業19家、茶葉加工企業93家,吸引投資超15億元。
有了好品質,還得有塊好“牌子”。咸豐縣打造“唐崖”農產品區域公共品牌,“唐崖茶”成功申報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咸豐制定了“唐崖茶”產品的標準和規范,聘請專業機構深度策劃營銷推廣,統一全縣茶葉包裝標識。
近年來,咸豐縣抓住互聯網營銷爆發式增長的機遇,多渠道宣傳推銷唐崖茶。特別是今年以來,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茶葉等農產品滯銷,各級政府聯合央視、新華社、抖音等媒體開展了“為鄂拼單”等多場直播活動,咸豐都積極參與其中。其中4月18日的硒游恩施直播活動,累計吸引116.7萬人網絡觀看,賣出包括“唐崖白茶”在內的農副產品共7萬件,價值366萬元。
因茶而富,摘下貧困帽子
隨著交通條件的全面改善和農村電商的快速發展,咸豐茶葉銷售渠道越來越寬,茶旅融合等新業態穩步發展,茶農收益逐漸多元化。
咸豐縣積極探索推進產業鏈齊全、利益鏈緊密的茶葉扶貧模式。目前,咸豐縣66個重點貧困村均以茶葉為主建設了500-1000畝產業扶貧基地,全縣已有107家市場主體與138個村建立利益聯結機制,每年帶動貧困戶戶均增收1400余元,貧困村村均增收3萬元以上。全縣從事茶葉相關產業的人口有14.2萬人,茶葉產業覆蓋建檔立卡貧困戶2.8萬戶9萬余人,畝平均茶葉增收6700余元。
4月23日,經湖北省政府公告,咸豐縣正式摘下了“貧困縣”的帽子,真正實現了“因茶而富”。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咸豐縣春茶采摘、加工、銷售均在落實防控措施的情況下緊張有序進行,鮮葉價格除第一周相對較低以外,后期價格始終高于去年同期水平。3月,東西部扶貧協作咸豐工作組安排專項資金,整合農業農村部定點幫扶資金,補貼“唐崖茶”的生產加工及銷售環節,并開通咸豐至浙江松陽浙南茶市物流專線,每天一趟專車運營,累計銷往浙江“唐崖茶”107噸,金額7690萬元。
截至5月6日,咸豐縣累計加工干茶2707噸,實現銷售收入6.75億元,帶動農戶現金收入1.5億元。產銷狀況基本與去年同期持平,貧困戶收入得到了有效保障,茶產業為疫情影響下的鞏固脫貧攻堅成果、防止返貧等發揮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