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大荔:金字“棗”牌打造特色現代農業標桿
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年,陜西省委網信辦、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中國網)聯合主辦“‘陜’耀小康路 放歌贊三秦”——第四屆“讓世界傾聽陜西聲音”主題宣傳活動暨2020“講好中國故事”創意傳播大賽陜西分站賽,旨在深度挖掘、全面展現陜西新時代追趕超越進程中涌現出的積極探索、先進人物、典型事跡,傳遞陜西聲音,講好中國故事。本次活動渭南段由渭南市委網信辦、中國網資訊中心和中國網絲路中國頻道承辦。
“千年河西地,關中米糧川”。8月27日,第四屆“讓世界傾聽陜西聲音”采訪團走進渭南市大荔縣。奔騰的黃河在這里留下寬寬的河灘地,萬畝冬棗大棚鋪向天際,又是一年豐收時,距離黃河岸邊7公里的安仁鎮小坡村,65歲的村支書薛安全迎來了一年中最忙的時段。
大荔縣萬畝冬棗產業園區
地處關中平原東部的大荔縣是知名棗鄉,大荔冬棗連續五年蟬聯中國果品區域公用品牌價值榜棗類第一名。依靠冬棗,曾經窮得叮當響的小坡村,經過20多年的探索創新,已經蛻變為遠近聞名的“億元村”,現在的生活比棗甜,但老支書薛安全忘不掉曾經的“苦澀”。
萬畝鹽堿地長出“金蛋蛋”
“咱村的地,曾經是遠看水一片,近看全是堿,種啥啥不長,群眾真恓惶 ?!毖Π踩貞?,二十多年前,小坡村還是種啥賠啥的鹽堿地,全村4000多口人守著萬畝鹽堿地過著窮日子?!爱敃r,有三分之一的村民外出打工,三分之一的村民花錢租其他村子的地種,三分之一的村民留守村里?!毖Π踩f,老百姓只能指望土地過日子,種糧不行就試著種樹。
薛安全講述種棗歷程
“從2002年開始,干部帶頭承包了沒人耕種的500多畝土地種植棗樹,修渠引水灌溉棗田,頑強的棗樹活了下來?!毖Π踩f,雖然棗樹長勢良好,但是賣價太低讓村民提不起精神。后來,村干部去學習技術,請專家給棗樹搭棚,嫁接能賣上價的新品種——冬棗。
逐漸地,小坡村的冬棗成了規模,種植面積以每年1000畝的速度迅猛增長,到2014年,曾經的萬畝鹽堿地變成了冬棗園。因為品質好,銷售旺,畝均收入過萬元,村民迅速脫貧致富。
55歲的王念紅,是小坡村一名資深棗農,他從2003年開始種棗?!爱敃r只種了3畝地,3年后見到了效益,一畝地收入一萬六七,那個時候可不是小數目?!眹L到甜頭的王念紅,先后承包了十幾畝土地,擴大冬棗種植規模。2010年,王念紅家里買了小汽車,生活邁上新臺階。如今,王念紅種植冬棗近20畝,年收入約30萬元。
剛從示范園摘下來的冬棗
如今,安仁鎮成為大荔縣冬棗主產地,小坡村建起了萬畝有機冬棗現代科技產業園,輻射帶動周邊安仁鎮、朝邑鎮、趙渡鎮、范家鎮發展冬棗15萬畝,已成為全縣最大的冬棗生產銷售集散中心。
三產融合拉長產業鏈
每逢收棗季,看著村民一車車拉著冬棗出去賣,薛安全高興之余又琢磨起新問題:村民把冬棗摘下來運到地頭,客商收貨再拉到縣城轉運,成本高不說,也不利于保鮮,長此以往對產業發展不利。
喜歡琢磨的薛安全想出了新辦法,將物流公司引進村里,為冬棗建設物流基地和交易市場。沒成想,這一招很快讓這里成為周邊村鎮的農產品集散地。采收時節,載重幾十噸的大貨車每天來來往往就有幾十輛,賣貨、收貨、裝卸,車來人往熱鬧非凡。為了解決往來人員的吃飯問題,村里的飯館越開越多,現在村有大大小小的餐館10多家。
小坡村冬棗物流中心
隨著冬棗產業不斷壯大,小坡村先后配套建設了貯藏冷庫、交易市場、物流中心和電子商務平臺,村里人幾乎都被調動起來,采摘、包裝、運輸,還有人做起了冬棗“經紀人”。此外,安仁鎮與趙渡鎮一起建成3萬畝中國棗文化博覽園,開啟了“旅游+農業”的創收模式。
棗文化博覽園引進其他品種的棗
如今,小坡村人均年收入達到2.4萬多元,960多戶人家就有600多輛小汽車。村里又有了新的順口溜:“站在小坡向東望,小坡一片新氣象,萬畝冬棗在田間,家家戶戶十幾萬?!?/span>